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科研工作>>理论信息
理 论 信 息(学习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专辑)
发布日期:2022-06-20
字号:[ ]

    

 

理 论 信 息

 

学习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专辑

 

中共兰州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图书馆 2022年6月20日

                                                          

 

目      录

 

1一次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盛会 ……………………………… (2)

2. 兰州要在实施“四强”行动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7)

3. 开拓进取谱写发展新篇章 砥砺前行建设美好新甘肃…………(10)

4落实“三新一高”,推进“四强”行动……………………………(14)

5以良好生态促进高质量发展……………………………………(17)

6. 构建“一核三带”发展新格局 实现全省区域发展新跃升……(20)

7. 努力探索实现“五个提升”的有效路径…………………………(23)

8. 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27)

9. 做好“小县城”这篇“大文章”………………………………………(30)

10. 落实黄河国家战略 提升甘肃生态质量………………………(33)

 

一次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盛会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回答和解决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刚刚闭幕的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阐明了今后一个时期甘肃高质量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目标动力、发展模式、实现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一次持续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解和把握,坚定不移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到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奋力实现甘肃更高水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的盛会。这一盛会擘画了继往开来奋进伟大新时代、富民兴陇谱写发展新篇章的宏伟蓝图,吹响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奋斗的时代号角。

从大会确定的主题看,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在这次大会上,省委书记尹弘同志作了题为《继往开来奋进伟大新时代 富民兴陇谱写发展新篇章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奋斗》的报告,明确提出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动员全省上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进取、砥砺前行,继往开来奋进伟大新时代,富民兴陇谱写发展新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而努力奋斗”。去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进行了系统概括,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三新一高”要求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次大会确定的主题充分彰显了新发展理念作为引领未来甘肃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方向遵循、策略总纲、行动指南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过去五年的成就看,我省各项事业之所以取得历史性进步和成就,根本在于全省上下坚持不懈地深学笃用新发展理念。2015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五年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省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团结带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推动全省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兰州也跨上三千亿元的台阶,全省呈现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生态治理大见成效、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党风政风民风昂扬向上的良好局面,如期实现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实践有力证明,过去五年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甘肃把脉定向、指路领航,在于全省上下不折不扣推动新发展理念在甘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从我省所处的方位看,甘肃要在新发展阶段勇毅前行,就必须始终坚持用新发展理念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经过多年的不懈奋斗,甘肃已经站上新的发展起点,进入国家重大战略叠加和自身发展势能增强的历史交汇期,处于蓄势待发、爬坡过坎、追赶进位的关键阶段。这次大会准确把握甘肃作为生态屏障、能源基地、战略通道、开放枢纽的特殊功能定位,深刻揭示拥有的资源禀赋优势、工业基础优势、地理区位优势越来越凸显的发展优势,科学判断倾斜政策叠加、发展平台叠加、市场利好叠加的振兴机遇,客观剖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特别是不充分问题突出等五个方面的矛盾问题。可以说,未来一个时期,我省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优势和劣势同在,需要我们继续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把国家所需、甘肃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更好统筹起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以系统观念谋篇布局,以奋斗姿态推动发展,确保跟上全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进程。

从未来发展的思路看,要努力实现大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就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都把“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这次大会提出,未来五年,全省上下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为统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提升综合实力、生态质量、基础支撑、生活品质和治理效能,打造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基地、科创中心、农业高地、开放枢纽和安全屏障,纵深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这些目标任务的制定,既完全显示出新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在实践中的准确运用,也充分体现了新发展理念对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带动作用。

从实现目标的举措看,新时代推动甘肃发展,必须一以贯之地把新发展理念作为基本原则和行动先导。今后五年,必须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更好统筹经济和生态、城镇和乡村、发展和安全,更加注重固强补弱、蓄势赋能,让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不断盘活存量、引入增量、提高质量、增强能量、做大总量,努力实现更高水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这次大会着眼甘肃整体发展、立足各地优势,提出了推动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牵引带动全省协同联动发展;把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四强”行动作为主要抓手,以重点地区和关键领域为突破口,推动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整体跃升;着力抓好十一项重点工作,努力构建全省新发展格局。这些具体部署和措施都贯穿了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我们要用心感悟时代发展的脉搏,坚持用新发展理念指导实践,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断推动我省我市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跃升,绿色转型发展取得新突破,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治理效能达到新水平,全面从严治党呈现新气象。

总之,坚持新发展理念,既是我省过去五年奋进实干辛勤付出凝结成的宝贵经验启示,也是我省今后一个时期继往开来、接续奋斗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兰州作为省会城市,在全省发展中举足轻重,尤其是在实施“四强”战略中担负重要而独特的牵引带动作用。只要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省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部署,努力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贡献兰州担当,就一定能够创造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发展新业绩,谱写新发展阶段我省我市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新篇章。

稿件来源:兰州日报  2022610

作者:欧阳波,作者系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兰州市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

 

 

 

兰州要在实施“四强”行动中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紧密结合全省发展阶段性特征,围绕国家所需、甘肃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深厚的人民情怀、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主要措施和工作要求,符合中央精神、顺应时代潮流、契合甘肃实际,必将激励陇原儿女意气风发奋进新时代、昂首阔步迈向新征程,不断开创甘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

宏图凝聚动力,目标指引方向。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以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四强”行动为抓手,以重点地区和关键领域为突破口,推动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整体跃升,指明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现路径、主攻点和着力点,为甘肃未来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省会的兰州,要在实施“四强”行动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当好“排头兵”,以强省会行动为牵引,统筹推进“四强”行动,着力在五个方面下功夫,全力打造区域发展核心增长极,带动、促进周边区域发展。

一是在经济发展上下功夫。以建设国家制造业基地为核心, 以产业升级为努力方向,实施“四亿七千万”产业提速工程,大力推进“兰州制造”品牌行动,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要求,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精致农业,构建绿色产业新体系;进一步调动以兰州大学、中科院所属团队和企业科研团队,推进揭榜挂帅制度落实落地,挖掘兰州科技优势资源,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挥兰州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高地作用,推动政策、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聚集,着力建设国家创新示范城市,切实增强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力,依靠科技创新催生发展动能、创造美好未来。

二是在区域融合上下功夫聚焦建设国家全域城乡融合示范区,体系化推进全域城乡融合、产城融合、产教融合、区域融合发展;推动兰州新区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区,促进兰州新区、兰州高新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榆中生态创新城与所在区区融合、县区融合发展,使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聚集,打造兰州1小时经济圈。加强与兰西城市群各城市合作,共同构建绿色循环产业、公共服务协同共享、市场一体化体系。开展“强县域”行动,紧扣县域发展类型,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多元富民产业,提高县域经济整体实力。

三是在生态治理上下功夫。要把习近平总书记“黄河之滨也很美”的肯定学深悟透,作为起点,也作为奋进的目标,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方略,贯彻落实黄河国家战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构建黄河安澜行洪、黄河母爱共享、黄河生态造福的“黄河福道”,做好黄河风情线大景区文章,继续推进“精致兰州”再出发,实现水润兰州、水秀兰州、水富兰州,让兰州更美更秀更好。严格“两高”项目准入,加快发展光伏、氢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全面打造兰州石化产业绿色发展实践范例,着力建设“双碳”示范城市。开展垃圾分类、水污染土壤污染、系统防治,巩固拓展大气污染防治成果,创建国家级无废城市,努力让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持续深入推进榆中生态创新城快速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和效应。

四是在环境营造上下功夫。要继续推进城市更新和“精致兰州”工作再出发,科学规划、完善更新一批城市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项目,要加快建设开通白塔山隧道,启动“金城关”,拉开兰州城市格局,形成兰州文化旅游中心,实现城市品牌形象更聚焦;加强社区治理综合体系和能力建设,让市域善治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四办四清单”制度,加强和改进政务服务,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一流营商环境,努力打造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实践样本城市。以建设国家交通物流枢纽为目标,加快推进铁路、公路等交通物流设施建设,全面构建内联外畅、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骨架网。以建设“一带一路”核心节点城市为方向,持续推进兰州陆港建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打造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

五是在社会建设上下功夫。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文化体育、卫生养老发展,深入实施健康兰州行动,织密社会保障兜底网络,着力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优化公共服务质量,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打造文明宜居和谐幸福城市、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区,大力营造生活便利、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创新教育、卫生、养老等方面工作,实施互联网+,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不断增强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群雁高飞头雁领。兰州要坚决扛起“先发力、带好头”的使命担当, 依托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产业优势、科教优势和人才优势,通过行政区划调整、人口调整等措施,扎实推进“四强”行动,促进经济首位度和人口首位度持续提升,有效增强省会作用、辐射带动省域整体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稿件来源:兰州日报  2022610

作者:唐伟尧,作者系甘肃政法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教授

 

开拓进取谱写发展新篇章

砥砺前行建设美好新甘肃

 

历史成就鼓舞人心,崭新使命催人奋进。在陇原儿女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喜迎党的二十大的重要历史时刻召开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全面回顾了过去五年取得的历史性进步和成就、深刻总结了过去五年形成的宝贵实践经验,系统谋划了未来五年谱写发展新篇章、建设美好新甘肃的工作安排。我们要增强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协同思维,全面贯彻落实党代会决策部署,苦干实干、知重负重,开启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续写新辉煌。

强化系统思维,推进统筹落实总体要求。系统思维需要我们从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上把握事物的关联性和整体性,大会报告关于未来五年的工作安排,我们不仅要从整体上认知,更要从各部分的彼此关联中去把握。系统思维贯穿报告始终,特别是报告中关于未来五年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全省发展规划“一张图”,其中未来五年全省工作总体要求中提出的“五个提升”、“五个打造”,以及未来五年努力实现的“六个目标”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需要我们整体把握、统筹推进。科学的规划是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与此同等重要的是以系统思维推进统筹落实,真正将规划付诸于实践中、贯彻在行动上。同时,报告将过去五年形成的宝贵实践经验总结为必须坚持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方向前进、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五条实践经验是完整的系统思维,是我们推进统筹落实未来五年工作安排总体要求的重要保证和科学遵循。

强化创新思维,提升陇原发展质量水平。创新思维,是指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科学思维。大会报告关于未来五年的工作安排是全省发展的战略性安排,涉及各方面、事关各行业,因此各地区各部门必须从实际出发,在贯彻落实中准确把握甘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及时了解掌握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适时调整工作方式方法,更好顺应现实发展需求。同时,未来五年的发展前景无限广阔,但是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认识到前进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随时可能会出现阻碍我们前行的困难和阻力,面对可能出现的苦难和阻力,我们要增强创新思维,善于从问题中破题,自觉增强创新本领,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创造性推动工作的重要驱动力。坚持开拓创新是我们党长期实践积累形成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创新思维内涵开拓创新的科学思维,高质量发展区别于普通发展的重要一点就在于是否具备创新思维,是否能够开拓创新,提升陇原发展质量是未来五年工作安排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坚持开拓创新。

强化协同思维,注重区域格局联动互促。协同思维意味着要做好统筹兼顾,要善于 “十个指头弹钢琴”。报告指出根据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未来五年,要推动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牵引带动全省协同联动发展,要把实施“四强”行动作为主要抓手,推动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整体跃升。“一核”、“三带”、“四强”不是割裂或者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未来五年工作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协同思维,统筹兼顾好各项工作的推进开展,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相互替代,而是要努力实现并驾齐驱、共同发力,形成推动完成未来五年工作的强大合力。同时,要着力实现总体要求、奋斗目标、主要抓手和重点举措之间的互联互动,紧紧围绕未来五年全省工作的总体要求,锚定既定奋斗目标,推动构建形成“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以“四强”行动为主要抓手推动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整体跃升,在互联互动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推动,进而努力形成区域格局协同发展、联动互促的良性发展。

稿件来源:新甘肃 2022/05/28/ 14:59

作者:刘先春,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体系研究”(21&ZD041)阶段性成果】

 

 

落实“三新一高”,推进“四强”行动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会议强调:未来五年,我们要把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四强”行动作为主要抓手,以重点地区和关键领域为突破口,推动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整体跃升。这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三新一高”导向的甘肃新举措。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必须抓紧抓好的工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从理念到行动体现的是忠诚担当、政治自觉。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处于爬坡过坎、追赶进位的关键阶段性特征,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谋划当下、开拓未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积极作为、赢得先机,着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需要创造性的转化推进“四强”行动。

大力实施“强科技”行动。我省科技综合实力与水平,长期处于全国中间靠前位置,有着巨大的科技优势与潜力。从R&D研发经费占比来看,2020年全国水平是2.4%,我省水平是1.26%,我们如果敢于确立2030年将R&D研发经费占比提高到2%水平的奋斗目标,我省创新型省份建设一定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强科技”行动将结出丰硕果实。因此,“强科技”行动要求我省要切实破除困扰科研人员的体制机制束缚、切实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切实增强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力。

大力实施“强工业”行动。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我省发展的经验教训来看,“强工业”是推动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不二法门。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离开工业化支撑而获得现代化发展。特别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工业化成就一日千里,从传统工业化、后工业化到再工业化,到信息经济、数字经济……工业化最新成果正在推动人类文明走向全新形态,这些都要求切实推进“强工业”行动,把现代化建设在更为坚实的工业支撑之上。有了工业的强大引擎,现代化发展就有了根本动能,高质量发展就是应有之义,关键是要切实的行动起来。我省是一个工业基础较为雄厚、潜力较为突出的省份,要在“强工业”行动中走出一条后发崛起的路子。

大力实施“强省会”行动。经济增长极理论告诉我们,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是形成省域经济发展新优势的战略举措,是近些年来国内省会城市崛起的成功经验。从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角度来看,“强省会”行动仍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仍然是新型城镇化的龙头战略,要勇于将省会兰州打造成我国发展突破“胡焕庸线”、提升“博台线”,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

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县域经济不活跃,民营经济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民营经济落后,则市场经济活力不足、动能不强。从未来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角度来看,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我省经济短板中的短板,亟待提升,坚定不移地“强县域”是我省补短板的重大举措。如果我省86个县市区,能够涌现出一两个全国百强县,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就能够焕然一新。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我省已经形成了“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县域发展战略,也出现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康县模式”,在“强县域”行动中,我们既要开拓创新强县域,更要把好的做法坚持住推广好。

“惟有奋斗,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不负历史”。为此,全省要将发展愿景与诉求进一步向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看齐,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团结一心,奋力推动甘肃在高质量发展中争先进位,让“如意甘肃”熠熠生辉。

稿件来源:《新甘肃》 2022/05/27/ 22:20

作者:张建君,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甘肃发展研究院院长

 

 

以良好生态促进高质量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规划以良好生态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甘肃途径,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进,提升全省生态环境信息化水平,弘扬甘肃特色生态文化。

甘肃既是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战略通道和开放枢纽,具有极其重要的区域功能。在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和自身发展势能增强的交汇叠加期,对于生态脆弱、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的甘肃而言,要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肩负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重任,树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统筹好经济和生态,努力实现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为内涵的高质量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规划以良好生态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甘肃途径。甘肃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要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底线性任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当下甘肃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重大历史机遇,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将生态、生产、生活相结合,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等重大决策部署,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整体质量、统筹抓好生态保护治理修复、全面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等方面发力,推动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统一,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进,处理好绿色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生态与发展的共赢是关系人民福祉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抉择。“生态美则发展优,发展优则百姓富”。甘肃要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与为群众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相结合,进而实现让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的红利。可以从排查整治突出的生态安全隐患为突破口,同时积极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继续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循环农业、中医中药等生态产业,为经济增长培育新动能,积极满足群众的就业和致富需求;通过已实施的生态移民搬迁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计划,打造生态宜居乡村,提升群众生活质量;持续推进生态惠民工程,保持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公益林补偿、天然林保护等生态项目的活力,为生态保护区的群众增加就业机会和实际收入,让共同富裕更加真实可感。

运用新兴信息化手段,提升全省生态环境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用数据赋能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策略。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更科学地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行整体谋划和设计,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同样如此。加强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生态环境业务深度融合,推进生态环境数据采集和整合集成,建设统一的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源(风险源)、生态保护、核与辐射、政务管理等基础数据库,建设生态环境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形成生态环境数据一本台账、一张网络、一个窗口,可以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督,从而开展更精准的行政资源配置,同时推动社会主体更广泛地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形成数字引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弘扬甘肃特色生态文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甘肃。甘肃在多年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底蕴深厚、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要加大力度宣传优秀生态文化,宣传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范例和典型事例,充分发掘利用甘肃历史文化资源中的生态元素,有效发挥凝聚共识的作用,着力提升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引领带动全社会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是积极打造生态文化宣传产品,大力传播生态文化理念。甘肃已经推出的《祁连山下》《静静的湿地》《守山者》等多部纪录片和主题电影,很好地反映了我省的生态环保成效,极具借鉴意义和参考作用。二是大力宣传好典型的生态环境保护事迹,传承弘扬为生态文明建设不懈奋斗的精神。以八步沙“六老汉”为代表的生态文明的实践者、推动者,是我们的榜样和楷模,他们建设美丽家园的当代愚公精神值得大力弘扬和传承。三是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层面的环境与生态文明教育。除了课堂环境知识的教学外,还要加强环境公益活动的宣传与实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态观。四是要充分利用新兴平台,创新生态环保宣传方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制作生态保护和治理类的宣传报道或文娱节目,着力拓展生态文明的传播新形势。

稿件来源:《每日甘肃网》 202266

作者:俞树毅 王 睿,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监察制度下环境监管问题研究”17BFX122阶段性成果)

 

构建“一核三带”发展新格局

实现全省区域发展新跃升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我们要着眼甘肃整体发展、立足各地优势,推动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牵引带动全省协调协同联动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新时代区域发展正在形成新的趋势和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各地区要根据自身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我省地形狭长,区域差异大,各市州资源及产业的禀赋特点差异鲜明。为此,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推动省内市州互惠互利、优势互补,是着眼全省长远发展的战略考量,也是对全省区域发展的科学布局。

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首先要强化“一核”。提升省会兰州的吸引力、竞争力和首位度,打造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主引擎。要围绕西部中心城市、“一带一路”国际枢纽城市、黄河上游中心城市等定位,切实增强兰州科技创新平台功能、高端要素集聚功能、市场枢纽功能、对外开放交流功能,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兰州作为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 紧抓兰西城市群建设机遇,加快发展以兰州为核心城市,白银、定西、临夏及周边县城等为重要支撑的兰州经济圈,实现错位互补、有机融合、一体发展。增强兰州经济圈高端要素、现代金融以及人口的集聚承载能力,发挥兰州经济圈对全省发展的核心引领和综合辐射作用,推动兰州经济圈发展成为创新能力突出、高端产业集聚、辐射全省乃至西部的高质量绿色发展城市群。

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还要着力打造“三带”,即河西走廊经济带、陇东南经济带、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带。

一是建设以清洁能源及新材料和特色高效农业为重点的河西走廊经济带。立足河西走廊风能光热资源优势,全力打造西部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和输出基地。以金昌、嘉峪关为龙头,着力建设有色金属新材料千亿产业链。对接“一带一路”和大湾区“菜篮子”供应,发展寒旱农业和戈壁高效农业,建设全国重要的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提高“甘味”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二是建设以综合能源和先进装备制造为重点的陇东南经济带。加快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绿色开发,建设陇东千万吨级油气生产基地和特色高端战略性石化工业基地。推动天水等市传统优势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升级,打造国家集成电路封装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三是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还需要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以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为重点的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带。积极探索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以祁连山区、甘南高原区、陇南山区、黄土高原区为重点区域,科学布局和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维护黄河水源区生态系统稳定性,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加快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未来五年,我省顺应经济发展对空间分工、内外联动发展的需要,放大国家战略叠加效应,推动各市州因地制宜、彰显特色,逐步形成各展所长、充满活力的“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一定会实现党代会所提出的“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新跃升”的战略目标。

稿件来源:《每日甘肃网》  2022年6月2日

作者:何苑 省社科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所所长、研究员

 

努力探索实现“五个提升”的有效路径

 

 提升综合实力,促进综合经济实力争先进位;提升生态质量,挖掘生态资源的发展潜力;提升基础支撑,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水平;提升生活品质,着力解决好升级版民生问题;提升治理效能,保持城乡和区域协调均衡发展。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甘肃未来五年全省工作的总体要求。其中,提升综合实力、提升生态质量、提升基础支撑、提升生活品质、提升治理效能“五个提升”为实现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工作抓手和实现路径,是立足全省基本省情和精准把握发展方位做出的科学规划。探索实现“五个提升”的有效路径,要牢牢把握以下几点。

提升综合实力,促进综合经济实力争先进位。提升综合实力的关键是提升经济实力,要体制机制、政策措施一起抓,多策并举,量力而行,重点突破:一是要明确整体思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保证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以技术创新和改革开放为动力。二是要把培育构建企业集群作为主要突破口,快速增加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尤其是科技企业、装备企业、加工企业和出口企业,建立企业支撑型的发展新模式。三是要着力解决好产业链供应链问题,努力打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制造、新加工等新兴产业,延长产业链、加工链、市场链。四是要坚持多措并举和重点突破的原则,各个区域和城市加快培育差异性产业结构、特色园区、特色技术和产品,培育稳定的经济增长极。五是要保证在经济总量、人均GDP、地方财政收入、城乡个人收入、进出口总额等方面实现稳定增长态势,部分指标能够高于全国平均速度,为争先进位创造条件。

提升生态质量,挖掘生态资源的发展潜力。甘肃是全国的生态资源大省,提高生态质量既要考虑生态效益,也要充分考虑经济和社会效益,深度挖掘生态资源的发展潜力:一是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继续做好水源区、森林区、草原区、黄土高原沟壑区、戈壁区的自然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维护好自然生态质量。二是要大力发展经济林、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着力实施人工种草、河道治理等项目,促进生态与产业有机结合。三是要认真做好再生资源化工作,在工业园区建设工业“三废”集中统一处理系统,在农村做好农业生态链延长、粮食秸秆资源化和全域无垃圾的工作,在县城以上的城镇要普遍建立中水处理系统。四是要打造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地,促进具有甘肃地域特点的寒区农业、旱作农业、高原农业、黄土农业等快速形成明显优势,逐步成为全国“品牌”农业。通过以上措施,促进生态屏障建设与生活质量结合、与产业培育相结合。

提升基础支撑,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水平。目前,甘肃的基础设施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保障发展的条件比较弱,急需通过多种途径快速改变这种状态:一是基础设施规划、项目与建设等方面的决策和实施,一定要注重长远发展的需要,要有前瞻性,特别是大中城市和县城、工业园区,要充分考虑人口聚集对城镇基础设施的需求,规划要超前。二是基础设施项目的整体安排要突出重点,要快速提升支撑经济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基本建设要向工业园区、基本农田连片区、新经济增长极的方向倾斜。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要与提高发展动力紧密结合,为打造西北地区重要的科创中心、人才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物流中心等提供优质服务。四是要加快科技新成果转化平台、转化条件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五是要围绕打造“一带一路”开放枢纽,全面提升陆空通道基础档次,为中欧班列做好多方面的服务和后勤工作。

提升生活品质,着力解决好升级版民生问题。近年来,甘肃城乡居民的收入持续增加,幸福指数不断提高,但是,也存在层次比较低和某些生活项目品质欠佳等问题。要针对这些不足,做好补短板的工作:一是提升生活品质要突出特殊人群,比如,少数民族人群、脱贫人群、城镇低收入人群等,从增加收入、解决好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实施政策支持和援助。二是要关注城乡居民急难愁盼,解决好部分困难群众看大病难、上大学难、养老难问题,要整体提升全省的居民生活品质。三是要特别关注生态移民区、易地搬迁安置区和进城定居农民的后续就业、就医、上学、住房等问题。四是要将扩大就业、稳定就业和规范就业等作为提升生活品质的根本,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和发展,支持大学生、城市能人、投资者和打工返乡人员到农村创业。五是要继续完善就业体制和机制,全面推行就业合同制。

提升治理效能,保持城乡和区域协调均衡发展。提升治理效能就是提高城乡各个机构、各个方面、各个单位的管理水平。提升甘肃的综合治理效能要开拓视野,一方面要从甘肃的实际条件出发,分类指导治理体系建设,注重点面均衡;另一方面要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一是提升治理效能要注重在体制、机制和政策上考虑问题,要根据提升综合治理效能的需要,理顺体制和机制,消除体制性不足。二是宏观把握一定要全面,不可顾此失彼。既要考虑经济因素,也要考虑社会舆论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为政治安定、社会和谐提供保证。

稿件来源:《每日甘肃网》 202262

作者:李含琳,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教授

 

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未来五年,甘肃将坚定不移推进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让人民群众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加大投入办好民生实事,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发展实绩更有温度,让惠民答卷更有厚度。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让人民群众过上高品质生活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五年来,甘肃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突破口,在保障性住房、就业、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事业等领域,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产生活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群众将享受到更多民生保障新成果。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千方百计把群众的事情办实办好。民生投入只增不减,就业渠道不断拓宽,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医疗水平持续提升,社会保障应保尽保,有效化解城镇住宅“登记难”等历史遗留问题,成功打赢多次点多散发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一件件民生实事,充分折射发展的温度,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生活品质体现在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保障物品供给,不仅使人们衣食无忧,而且提升生活档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要更充分地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充分满足人民在教育、科学、文化等方面的需求,读好书,看好戏、好电影、好电视,提供更好的网络文化生活,创造更好的旅游条件,让人们友好交往、增进团结友爱。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保证人民的健康、安全。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实现个人生活、家庭生活、集体生活的和谐统一。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连着民心。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以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要让民富、民乐,需要突出做好民生领域的重点工作,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水平提升,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就业是最大民生,要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开展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推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健全经济发展与收入增长联动机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获得自身发展、人生出彩的能力。推进健康甘肃建设,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布局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完善分级诊疗体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层和均衡发展,推广“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让群众看病多一些便利、少一些负担。坚持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稳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绩。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着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幸福美好新甘肃必将更加真切具体、真实可感。聚焦富民,要把着力点放在产业层次更高、生态环境更美、城市功能更优、文化氛围更浓,必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突出民需民盼,把群众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办好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实事,把为人民谋幸福,真正体现在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点赞。

稿件来源:《每日甘肃网》  2022年6月2日

作者:侯万锋,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做好“小县城”这篇“大文章”

 

优化县域产业结构,为县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强化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县域发展硬实力;建立和完善县域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作出包括强县域在内的“四强”行动部署,强调必须把发展县域经济摆在突出位置,为我省推进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性机遇。

优化县域产业结构,为县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要坚持资源开发与市场需求的统一,找准地方特色和市场对接的着力点,充分发掘县域资源和地域空间的比较优势,并推动关联产业的发展,进而形成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加快特色园区建设,实现产业的集中连片,既能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又有利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交易成本。补齐产业链条。结合我省农业六大特色产业布局,在构建产业链上下功夫,在抓好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支持培育以优势农产品的深加工为主的企业发展。着力加强商贸物流、招商引资等方面工作,使之成为县域工业发展的新亮点和带动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钱袋子”。搭好发展平台,特别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把民营经济作为培育县域经济的增长点和突破口。鼓励和引导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鼓励各类人才创办、领办各类涉农企业,鼓励本土大中专学生回乡创业服务。

强化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县域发展硬实力。我省各地县城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较多,发展相对滞后。要尽快完善交通路网结构,增加高等级公路覆盖率和里程数,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和铁路县域全覆盖。着重完善电网综合协调功能,统筹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并网等问题,推进县城电力扩容、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推进城乡电力同网同价,重点是增加县域电网供电能力,提高供电质量。加快覆盖城乡的通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城乡互联网宽带、固定移动通信信号全覆盖,着力构建一批智慧城市和智慧农村。要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与优化各乡镇的功能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交通、能源、通信、环保和减灾防灾等基础设施体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不断改善县城的人居环境,促使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拓宽来源渠道,用好有限资金。支持县城建设在各地当年新增政府债务限额内使用政府债券。鼓励县(市)政府设立引导基金并向县城建设投资倾斜。鼓励和支持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更多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县城建设。在公共资金使用上,要压缩“面子”工程(大广场、大公园、高档办公楼),重点放在惠及基本民生的“里子”工程上,如停车场、水电暖气、排水、垃圾、防洪、防疫等。

建立和完善县域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县域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既要不断提升县域基本公共服务的总体水平,又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条件在城乡之间的合理分布。要健全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确保进城农民在劳动保障、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逐步提高城乡困难人群的最低保障标准,做到应保尽保,切实保障城乡特困人群的生活。继续提高县域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覆盖,完善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网络建设,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同时,促进更多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县城。要落实全面放开县城落户限制,清理限制户口迁移的“门槛”和障碍,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县城。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引导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此外,要围绕建设“智慧县城”目标,充分借助“新基建”的“风口”,利用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着力提升县域信息化服务水平,破解县域经济主体的分散性和封闭性。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聚焦交通、环境、安全等场景,提高城市智能感知能力和运行保障水平。在智慧民生应用方面,聚焦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区服务等民生领域,扩大便民服务智能终端覆盖范围。

稿件来源:《每日甘肃网》 2022年6月2日

作者:张东伟,甘肃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落实黄河国家战略 提升甘肃生态质量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指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甘肃义不容辞的责任。甘肃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首倡之地,要树牢上游意识,担好上游责任,展示上游作为,着力做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推动黄河国家战略落地见效,进一步提升甘肃生态质量,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山川秀美、生态优良的美丽甘肃。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坚持统筹兼顾、重点突破,坚持省级主导、市县落实,坚持政府投入引领、社会资本积极参与。

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保护是治理的前提和基础,治理是保护的深化和提升。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做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甘肃段高质量发展。做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既能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还能源源不断地为经济发展提供原材料等各种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提升治理效能。治理效能提升和经济发展可以反哺生态保护,为其提供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为生态保护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更好解决生态问题。当前,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繁重,但绝不能因此就放松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要求,更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要保持战略定力,牢固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在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上做到方向不变、力度不减。

坚持统筹兼顾,重点突破。我省黄河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工作存在生态环境本底脆弱、资金短缺以及部门职能分散交叉、投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对此,我们要结合地方实际,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门别类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集中优势力量解决重大问题。对于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的治理区域,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大政策、资金、项目投入力度,逐步推动生态环境改善;对于放任不管会加剧恶化、可能带来更大影响的区域,也要加大资金投入,做好区域内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对于重点治理区域,重大项目工程安排必须往这些区域聚焦,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综合运用各自的项目渠道、资金渠道,集中力量开展连片治理,统筹做好重点项目建设。

坚持省级主导,市县落实。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社会民生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脆弱,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或者恢复成本十分高昂。我们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牢牢把握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战略导向,结合全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现状,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久久为功抓好各项工作。具体来讲,省级层面要发挥好统一协调、统一调度的职能作用,做好谋划、协调、指导、督促等相关工作,通过项目安排、调度督促、考核验收等方式压实工作责任,要把好项目审核关,树立实干导向,充分调动基层工作积极性。市县作为责任主体,要加大推进工作落实的力度,特别是要做好资金投入方面的保障。

坚持政府投入引领,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必须准确把握政府投入和引进社会资本投入的互动关系,凝聚工作合力。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等政策,省里也正在制定相应配套措施。各地各相关部门要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引领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特别是对于探索性的修复工程,要加大力度研究惠企相关政策机制,多途径、多手段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时,要超前、换位思考,在不违背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步子可以迈得大一点,让企业看到前景、尝到甜头,能够主动对接相关项目工程,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潜力和创新动力,增强社会资本参与的获得感和荣誉感,促进全社会关心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事业。

稿件来源:《甘肃日报》 202269

作者:陈增帅,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教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