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科研工作>>理论信息
理 论 信 息(2024年第二期)
发布日期:2024-04-29
字号:[ ]

 

2024年第二期)

 

中共兰州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图书馆 2024427

                                                          

 

目      录

 

1.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人民观的丰富和发展 ………………… (2)

2. 一条一条对《条例》 心里“咯噔”好几下…………………………(7)

3. 自觉把铁的纪律转化为日常习惯和行动准绳…………………(10)

4.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13)

5.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17)

6.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四个向度………………………………(19)

7. 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28)

8.习近平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39)

9.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44)

10. 强化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支撑……………………………………(49)

11.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政治保障……………………………………………………………………(59)

 

 

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人民观的丰富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人民观。

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丰富和发展

在中华传统话语中,“江山”是对“国家政权”的形象化表达。历史上,一些思想家曾意识到“人民”与“江山”的内在联系,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等朴素民本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囿于历史和阶级立场的局限性,这些思想观点未能从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自身利益的角度,提出关于国家政权建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认识和把握国家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不同类型的国家具有不同的阶级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总结我们党矢志建设人民政权的历史经验,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时代价值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作出了重要贡献。

深刻诠释红色江山的人民主体性。所谓“国家”,是一个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历史范畴,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本质属性和使命任务。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工人阶级一旦取得统治权,就不能继续运用旧的国家机器来进行管理”,必须“以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来代替”。在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中,国家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先后提出一系列关于未来国家制度的主张。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逐步确立并巩固了我国的国体、政体、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各方面的重要制度,领导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国家的名称,我们各级国家机关的名称,都冠以‘人民’的称号,这是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基本定位”“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论做何种工作,说到底都是为人民服务。这一基本定位,什么时候都不能含糊、不能淡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述,深刻诠释了红色江山的人民主体性,从本质属性层面深刻阐明了我国国家政权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内在统一性。

深刻指明我国国家政权建设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形成并坚守正确的价值导向,指引国家政权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创新性发展,还体现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指明了我国国家政权建设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深刻表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都是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深刻回答“江山如何永固,国家何以富强”的问题。如何防止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腐化变质,如何确保社会主义红旗颜色不变,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重要内容。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如何成功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是我们党必须解决好的重大历史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决不允许江山变色,人民也绝不答应”“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守好江山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述,把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实现人民幸福安康作为推动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动力和目的归宿,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汇聚起强大动力。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管党治党全部工作之中,以党的永不变质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人民利益作为国家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伟大实践中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不断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

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并立足不同时期的实际国情,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述,深刻总结我们党百余年来践行初心使命、矢志服务人民的实践经验,包含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创新性发展。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理论内涵。马克思指出:“作为个人……只有当人认识到自身‘固有的力量’是社会力量……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都有内心的冲突和忧伤。”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述中,既有对人民这一概念的整体性观照和系统性阐述,又有对人民群众个体的深入细致体察,在整体与个体、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理论内涵。

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了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在治国理政实践中确保人民的主体地位,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矢志奋斗的重要使命任务。历史上,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伟业。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要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汇聚蕴藏在人民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坚持人民是创造历史根本动力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述,既包含对人民和江山关系的深刻把握,又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了人民群众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的实践主体地位和作用。

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不可避免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同时,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被动的,而是能动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这一基本价值取向的实现,同样必须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充分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把人民群众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转化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同时,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检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科学性。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正确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制定和实施科学的路线方针政策,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述,深刻总结我们党百余年来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实践经验,彰显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高度一致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永不脱离群众,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这为我们在新时代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来源:《人民日报》,2024-04-16

作者:何建华 王纵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一条一条对《条例》 心里“咯噔”好几下

学习新版《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看着看着心里就“咯噔”一下,再往下看,心里又“咯噔”一下。一条一条看下来,心里“咯噔”好几下。

问周围的党员干部,心里“咯噔”的不是个别情况,而是很多人的真实感受。细琢磨,这“咯噔”一下“咯噔”得好,说明在学习的过程中,《条例》的具体内容对党员干部的内心世界真正有所触动。就像走路遇到高压线,即使没有碰触,心里也会突然发紧一样,由不得你不警醒。

还有的党员干部讲,虽然《条例》历经三次修订,但以前并没有上心读过,说不上真正了解和掌握,总觉得自己不会违纪犯错,对守住纪律红线心里始终是有底气的。甚至有的党员这样说,自己无权无势,根本没有条件、没有资格违纪犯错。

看了《条例》才知道,所谓“底气说”“资格论”都是糊涂认识、都是危险思想。《条例》看与不看不一样,学与不学大不同。看了学了,心里“咯噔”过了,这正是《条例》制订初衷的一个体现,正是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所要追求的效果。“咯噔”一下,“戒尺”长一寸,“堤坝”高一分。今天多几下“咯噔”,正是为了长久的心定神定。

新版《条例》共3编11章158条,两万多字,认认真真读下来,有三点深刻感受。

一是要求高,这主要体现在政治上。《条例》所针对的对象是党员,党员是政治身份,从政治上要求是《条例》的一条鲜明主线。这一点,既体现在总则的要求当中,也体现在具体条款的要求当中。我们党有六大纪律,排在首位的就是政治纪律。《条例》对违反政治纪律行为的处分规定了28条,即从第49条到第76条。第49条规定: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不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且有实际言论、行为或者造成不良后果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这样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全党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时刻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最高政治原则。应该说,这些年在媒体、论坛等公开场合,不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言论基本没有了,但在自媒体、私下聚会等场合,仍有个别党员干部口无遮拦,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殊不知这已在违纪的边缘,甚至已触碰纪律红线。

二是要求严,这主要反映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制定纪律和执行纪律总的趋势是越来越严、越往后越严。政治上的偏差源自思想上的动摇,而思想的变化也不是无迹可寻的。在一些违纪违法案例中,我们经常看到,个别党员干部私自阅看、浏览、收听有严重政治问题的报刊、书籍、音像制品、电子读物,以及网络文本、图片、音频、视频资料等,有的还热衷私下分享和传播,不信大道信小道,不信国内信国外。这些行为理所当然在严之列,理所当然要受到党纪的处理。党员干部必须明白,这样的事情即使做得再私密,那也不是个人的私事,不能存侥幸心理。

三是要求细,这主要体现在针对性上。对着党员干部的问题去,是《条例》的鲜明指向。我们既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也要把纪律的笼子扎得越来越密,百密而无一疏。这次新版《条例》新增了对违反群众纪律行为的处分,虽然只有8条,但针对性强、操作性强、警示作用大。我们讲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这个“上”和“中心”可不是只挂在嘴上,而必须体现在党员干部的行为上。《条例》明确规定在群众工作中哪些不能做,做了就是违反群众纪律,就要受到纪律处分,是一种从反面入手的正向激励。比如,超标准、超范围向群众筹资筹劳、摊派费用,加重群众负担;违反有关规定扣留、收缴群众款物或者处罚群众;克扣群众财物,或者违反有关规定拖欠群众钱款;在管理、服务活动中违反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在办理涉及群众事务时刁难群众、吃拿卡要;等等。在这几条之后《条例》还特别加了一句话:在乡村振兴领域有上述行为的,从重或者加重处分。这种在一般条例中很少见的提示,不但不多余,而且十分必要。乡村振兴是当前我们党的一项重要工作,而且是与群众利益联系最为密切的一项工作。

《条例》每条都像一个标明了座次的座位,党员干部学习《条例》应逐条对号入座,对一对,坐一坐,看看心里是什么感觉。

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讲,纪律是约束,而且是硬约束,违反了就要受到处理。但纪律对我们也是帮助,当面临外界诱惑的时候,当内心澎起欲望的时候,纪律就是我们手里的武器,它加持我们战胜诱惑和欲望,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清廉之身。所以,我们不仅要学纪、知纪、明纪、守纪,而且还要感谢纪律。

通读《条例》最多小半天时间,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4月到7月,也只是为期4个月,但遵纪守纪却是一名共产党员一辈子的事。


来源:《学习时报》,2024-04-12

作者:许宝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学习时报社社长

 

自觉把铁的纪律转化为日常习惯和行动准绳

纪律严明、步调一致,是党具有强大战斗力和生命力的重要保证。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通知》指出,为深入学习贯彻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党中央同意,自2024年4月至7月,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聚焦解决一些党员干部对党规党纪不上心、不了解、不掌握等问题,可以说正当其时、恰逢其势。

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坚强保证。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深刻指出:“党的纪律是带着强制性的;但同时,它又必须是建立在党员与干部的自觉性上面,决不是片面的命令主义。”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党的纪律规矩既是“紧箍咒”,也是“护身符”,必须时时处处严格遵守。能否自觉把铁的纪律转化为日常习惯和行动准绳,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更是对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考验。

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不会自然养成,必须通过不断学习予以增强。从近年查处的案例看,纪律意识淡薄是重要原因。有的党员干部是明知故犯、知纪破纪、知法犯法,但也有不少党员干部是纪盲法盲,从无知发展为“无畏”,接受处理时都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作为规范党组织和党员行为的基础性党内法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先后3次修订《条例》,向全党释放了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强烈信号。广大党员干部应以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原原本本学、深入系统学,全面准确理解,掌握精神实质,搞清楚党的纪律规矩是什么,弄明白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把遵规守纪刻印在心,内化为言行准则,自觉增强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

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不仅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纪律条文、深入了解和掌握纪律,还要在熟悉掌握《条例》的基础上,真正把《条例》刻在心上、烙在脑海,联系实际、时时对照,在思想上划出红线、筑牢底线。更要求党员干部始终心存敬畏,时刻紧绷纪律规矩这根弦,在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在行动上守住慎独慎初慎微的关口,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有了敬畏之心,才能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确保言行举止不逾矩。党员干部要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方面当好表率,对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条令条例和各项规章制度,不断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努力把纪律、法律转化为高度的自律。

守纪律不是空洞抽象的要求,而是具体实在的行为。学习贯彻《条例》决不能“说说”“写写”,必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养成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的习惯。如果只是口头上表示服从,在执行党规党纪时讨价还价,甚至公然违背,那就不是真正遵守纪律;如果大而化之、学用脱节,纪律的权威性也无法保障。党员干部要自觉对照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照《条例》中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等各项规定,看清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将纪律规矩立于心头,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使其成为一种思维习惯、行为自觉。

从纪律教育到纪律自觉,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党员干部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强化党的意识、纪律意识、规矩意识,严格按照党的原则、纪律和规矩办事,把铁的纪律真正转化为日常习惯和行动准绳。


来源:《学习时报》,2024-04-15

作者:金成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副教授

 

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一系列重大部署,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问题,为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实践路径。

准确理解和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生成逻辑。“新质生产力”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在传统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新及模式创新促进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而呈现的新质态。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作出系统阐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进一步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从理论逻辑看,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探索的理论结晶。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回顾我国发展历程,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到邓小平同志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创新和生产力发展。随着我国步入新发展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以贯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形成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具有深刻理论意义。从实践逻辑看,新质生产力所涵盖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已经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战略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一些重大战略发展区域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实现了产业集聚效应与区域协同效应的双重提升。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在实践中已经展现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支撑力和推动力。

以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着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载人航天、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等领域捷报频传,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呈现出中国在科技领域的爆发式增长态势。实践证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融合不断加深,大力培育未来产业已成为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开辟新赛道、塑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我国具备工业体系完整、产业规模庞大、应用场景丰富等综合优势,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厚土壤。要面向未来产业重点方向,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攻关工程,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的重要作用,体系化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未来产业培育和新质生产力形成。

以制度创新保障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度创新为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极大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强化制度的基础和保障作用。知识、数据、技术和人才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必须创新优质生产要素畅通配置机制。应健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时俱进制定适应数字时代的法律法规,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数据开放共享,将数据资源转变成现实生产力;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生产要素活力。应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汇集政府、市场和企业等多方力量,科学统筹,优化机制,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持续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通过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经济体制改革,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应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创新机制,鼓励高校创新多元人才培养机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关键技术领域优化学科布局,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造高科技人才队伍;在高校、研究机构、科创企业之间设立转换机制,加快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一方面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汇聚全球高水平创新资源,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同各国一道携手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来源:《解放军报》,2024-04-12

作者:徐晓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企业作为市场的行为主体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对象,是创新的知识生产和成果转化的中心,对生产力的更新换代发挥着主导作用,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企业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之间、企业与外部组织之间需要达成稳定互动,彼此生成社会资本理论所称的“规范、期望、信任和可信赖性”的关系,才能在产生和转移知识与经验的同时谋求资源、信息和优先权,创造出创新路径。因此,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需要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以及领先用户等具备共生思维,并通过制度创新来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做到共创、共享、共同发展。

从实践看,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生产力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度重视了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工业体系不健全,需要通过全面学习才能初步具备工业生产能力。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十年,工业技术引进主要围绕发展重工业的思路展开,以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成套设备引进为主。1972年开始了第二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引进,轻重工业并举,引进的重点主要放在拥有现代设备的生产能力上,但因为资金和技术能力有限,导致对“设计与设备制造能力”重视不够。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面临技术落后和经济困境的双重挑战。为推动科技创新,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和促进政策。这些政策有效推动了技术进步,但在实施中也面临技术引进效果不明显、科技成果转化速度较慢、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在区域规划制定、环境营造、市场监督等方面不断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增强规模经济效益等,为多主体之间的技术转移和知识扩散开拓了路径。我国企业也积极融入加速推进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从依靠外部产业链的发展进行跟进式创新,逐步转变到成为某一行业或领域创新的先行者甚至引领者,不仅推动了科技创新制度环境的国际化发展,而且企业因创新效率不断提高提升了盈利水平,进而促进了总体的经济效率和福利水平,对化解外部经济遏制和支撑本国生产力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当前,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某些特色行业的科技创新已处于世界前列,具备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能力。

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通过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展新质生产力,也需要从这几个方面深入并开展相关活动。

首先,技术革命性突破意味着创新投入风险大,因此需要政府通过补贴、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加以支持,帮助愿意承担风险的企业和企业家寻求试错的机会,降低可能失败时的预期损失。一方面,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中间实验等具有公共产品特征的科技创新领域,需要继续发挥好各级政府及管理部门的作用,打造出能够让企业更好实现持续发展的创新系统。尤其是关键共性技术和公共需求型科技领域的创新活动,不是企业能够一力承担的,应当由国家进行统筹协调和组织动员,整合全社会力量,实现战略性目标。另一方面,在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不断完善产权保护、投资风险分散承担等容错和激励机制,以降低企业试错成本,稳定企业在通过研究开发谋求创新时对投资回报率、机会成本和最大化利润的预期。

其次,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揭示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依靠科技创新,而且依赖制度创新。因此,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尤其是应通过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国内市场规则、标准和制度统一,使大市场建设和区域重大战略相协调,进一步释放国内市场潜力。同时,还需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和政策安排,针对性地完善创新要素配置结构,提高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对此,需要调整创新的投入结构,以人力资本的投资与积累推动可持续的科技创新,通过打造“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加强创新的金融支持,将企业的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内生化;因地制宜统筹创新资源,及时对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空间和行业整合,加快形成更为领先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和网络布局。

最后,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对产业结构调整、智能制造、绿色发展等方面都提出了政策要求。为此,应高度重视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的核心引领及带动作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立足打造全产业链,在扎实推进“数实融合”中发挥好企业家精神的积极作用和政府的促进作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四链”深度融合,长效提高我国产业链的全球竞争力。在诸多市场主体中,应大力支持头部科技公司发挥创新引领功能。头部科技公司往往是中小型创新科技公司的重要风险投资者,也是很多中小型科技公司的孵化器和归属地,在创新生态的发展中起到关键的黏合和牵引作用,对产业顺利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来源:《光明日报》,2024-04-16

作者:宋劲松,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中欧应急管理学院)教授

 

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四个向度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指明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目标方向和实现路径,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纲领。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运用其中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理解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系统谋划、积极作为,不断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自信的底气,来自于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创造了人类文明的奇迹;来自于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史,我们能够深刻理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必然与独特优势,进而循着文化逻辑支撑下的历史演进路线,走出一条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道路。

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的文明。在二○二四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深情指出:“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度,传承着伟大的文明。……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5000多年来,中华文明以其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物质文化和博大精深的精神文化成果。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在数千年沧海桑田的变迁中依然风华正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从先秦时代以来就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稳定成熟的价值体系。这些价值观念早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基本价值取向、思想风貌及行为特征,成为中华民族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

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魂”的文明。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100多年来,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由中国共产党作为思想旗帜高高举起,中华文明便开启了崭新的历史进程。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已经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是贯穿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全过程的灵魂,是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实现现代化转型、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指引。

深刻认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也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思想指引和价值引导。“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与马克思主义“魂脉”熔铸一体,赋予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质、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当代中国的实践活力。“两个结合”的重要思想像一把钥匙,解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处理古今中西问题的密码,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民族自强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国家和民族强盛,总是与文化兴盛相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终要表现在强大综合实力的显现和民族自信心、世界影响力的彰显,是以经济繁荣发展为基础,人民在精神、文化各方面的全面复兴,既标志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成功实践,更体现着中华民族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建设文化强国既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文化强国之强在于人民精神力量之丰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回望波澜壮阔的华夏历史,文化滋养下的伟大民族精神成就了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呼唤坚强有力的思想引领、坚韧不拔的伟大精神、润物无声的文化滋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可以使人民群众在“日用而不觉”中提升思想境界、增强精神力量。福建在宋明理学兴盛、东西方文化交流、革命思想传播、改革开放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等方面,以闽人智慧和杰出创造为我国文化发展作出过独特贡献。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指出,“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段重要讲话,为“两个结合”的提出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

文化强国之强在于文化的支撑力。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连、相辅相成,既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又以其强大的渗透性、弥散性和突出的黏合作用,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以及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力量源泉。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坚持以文赋能、以文兴业,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从形而上的精神形态转变为可观可感可用的产品,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向赋能。树牢“融”的理念,推动文化建设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助力国家科技实力和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积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对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器”“指向标”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引、文化依据。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我们将充分运用独特的理论“富矿”,发挥“高地”优势,持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推动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源源不断提供启迪思想、振奋精神,激发人民群众干劲的文化产品。

文化强国之强在于文化的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文化强国的标志之一,是能够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开辟具有借鉴意义、拥有全球影响力的文明发展道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对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必须坚持国家站位、突出各地特色,积极搭建国际传播海外融媒矩阵,努力开辟国际传播新赛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国际化语言和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充分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以全球文明倡议为旗帜,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极搭建联通四海的人文桥梁,以深邃的人文意蕴、饱满的文化精神、宏阔的胸襟气度,努力塑造自信自强、开放包容的国家与民族形象,在文明交流互鉴中进一步塑造文化软实力、提高文化影响力。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历来是我国对外交流交往的活跃区域,近些年来我们积极发挥侨务大省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优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让美国友人的鼓岭情缘再续新篇,成立福建国际传播中心,实施“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视听福建”海外播映工程,办好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海丝国际艺术节、海丝茶文化论坛等品牌活动,创新发挥“走出去”团组作用生动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拓展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新路径。

人民至上与文化繁荣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出发,坚持文化建设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文化建设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体现着坚定的人民立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文化事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已经从缺不缺、够不够,升级为好不好、精不精,呈现出既追求量的满足又追求质的满意的大趋势。这就要求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必须以满足人民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保障人民文化权益,让全体人民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提高文化供给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提升文艺原创力为突破,健全完善文艺作品创作生产体制机制,引导作家艺术家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创作推出更多富有文化意涵、艺术气韵和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鼓励文化企业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优化产品结构,丰富产品层次,提升产品质量,推动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迭代升级。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建设推出一批富有文化内涵和品质的旅游景区、旅游线路,创新拓展各类文旅惠民消费活动,着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让人们在山水人文之间感受文化魅力、增强精神力量。

丰富文化供给形态。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新时代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有针对性地拓展文化产品服务供给渠道,创新产品样式和表现形态,实现供给和需求的精准对接。适应互联网新技术发展趋势,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立健全网络条件下文化创作生产传播体制机制,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数字化赋能、智能化转型,大力发展智慧广电、网络出版、数字印刷、数字娱乐、数字演艺等新业态、新模式,将数字赋能、智慧赋能贯穿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全链条,使文化供给跟得上时代发展、跟得上群众需求。

拓展文化供给主体。我们必须聚焦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更高追求,加强群众性文化传播载体建设,建好博物馆、美术馆、文化艺术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搭建更为便捷、高质高效的平台。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盯紧专业院团和影院大银幕、城市大舞台的同时发展好民办小团体、手机小屏幕、乡村小戏台,促进广大群众积极主动融入文化建设,激活文化生产力,在提升精神文化素养中促进全面发展。发挥各类经营主体作用,在积极推进国有院团改革,促进国有文化单位创作、生产和服务能力提升的同时,鼓励社会团体和民间机构在合适的领域积极发挥作用、释放更多能量。

历史主动与文化领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回顾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从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双百”方针、“二为”方向,再到提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并把对文化工作的领导问题摆在重要的位置,结合时代条件、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提出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坚持不懈推进文化事业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我们必须继续发扬党的政治优势,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有效完成新的文化使命,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精神,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阔步前进,奋力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持续开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深入开展对党忠诚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把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的重大政治责任。强化“一盘棋”思想,着眼提高工作质效和增强文化软实力,深入思考和谋划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构建起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系统、有力、高效的大宣传格局。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不动摇,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狠抓制度执行,用好巡视“利剑”,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党组)的主体责任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强化各类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对腐朽落后文化沉渣泛起和错误思想渗透、侵蚀的预警预防能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努力构建良好文化生态。强化政策保障,用好用足已经出台的文化政策,探索出台更具针对性与“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的体制机制。健全文化领域相关法律制度,根据文艺创作生产规律和文化事业特点,探索出台系列法规制度,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法推动宣传思想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健全人才选拔任用、激励保障、服务管理等体制机制,强化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导,加强重点领域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努力培育更多深刻体悟新的文化使命、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文化英才和文化新秀,形成人才济济、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来源:《学习时报》,2024-04-12 

作者:张彦,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10周年。10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科学指引下,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得到全面维护。实践表明,总体国家安全观推动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理论和实践实现历史性飞跃,是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新时代新征程,我们一定要深刻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一、全面领会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思想内涵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10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洞察百年变局之势、把握民族复兴之需、引领时代潮流之变,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和当代中国安全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战略文化结合起来,在新时代国家安全实践中不断深化理论创新。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2018年4月,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进一步阐述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的有机统一,坚持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等重大论断;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纳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2020年12月,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对总体国家安全观作出全面、系统、完整的论述,提出“十个坚持”的工作要求;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系统总结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就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进行专章部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总体国家安全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以“总体”为关键、以“十个坚持”为核心要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随着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实践深入推进而不断丰富发展的开放理论体系,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阐明国家安全的战略地位,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国家安全工作是党治国理政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明确国家安全的道路选择,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群众安居乐业提供坚强保障,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突出国家安全的中心任务,强调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风险,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提出国家安全的生命线是政治安全,指出政治安全是最高的国家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必须坚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强调统筹推进各领域安全,统筹应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实现国家安全各领域战略布局一体融合、战略资源一体整合、战略力量一体运用;提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同新质战斗力高效融合、双向拉动,打造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增长极;重视科技赋能,强化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依靠科技创新保障国家安全,提高运用科学技术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强调健全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综合利用立法、执法、司法等手段开展斗争,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突出实战实用鲜明导向,推动各方面建设有机衔接、联动集成;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在变局中把握规律、在乱局中趋利避害、在斗争中争取主动,牢牢掌握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必须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支撑;彰显国家安全的大国担当,坚持推进国际共同安全,推动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共同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强调国家安全的根本保证是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强调实施更为有力的统领和协调,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国家安全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国家安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标志着党对国家安全基本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为维护和塑造新时代国家安全提供了行动纲领,为完善全球安全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总体国家安全观,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就是真正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二、深刻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实践伟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引领国家安全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以大气魄改革体制机制,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持国家安全大权在党中央,成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主席,建立起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出台《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安全工作条例》、《党委(党组)国家安全责任制规定》等,系统明确国家安全“谁来领导、怎样领导,谁来落实、怎样落实”等重大问题,进一步从制度上强化了党的绝对领导。建立重点领域、重要专项协调机制,有效加强各领域各环节工作统筹,推动国家安全体系更加完善、能力显著增强,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实现了分散到集中、迟缓到高效、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变革。

以大手笔构建新安全格局,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把“统筹发展和安全”作为党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则,提出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出台《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实现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一体推进。开创性地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安全格局,推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大大增强了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以大韬略打赢系列重大斗争,牢牢掌握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团结带领人民义无反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有力反击外部势力极端遏制打压,经受住了来自各方面的重大风险考验,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力推动出台香港国安法,实现“一法安香江”,彻底粉碎港版“颜色革命”,推动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有力组织开展涉台、涉疆、涉藏、涉海等一系列斗争,牢牢掌握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全局性主动,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以大格局完善国家安全法治,打造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锐利武器。坚持把法律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有力武器,以2015年颁布实施的国家安全法为统领,出台国家情报法、反恐怖主义法、网络安全法、生物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反外国制裁法等20余部国家安全专门立法,制定修订110余部含有国家安全条款的法律法规,不断健全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特别是针对新形势下反间谍斗争需要,出台新修订的反间谍法,依法惩治间谍违法犯罪,有效保护促进正常对外交流,更加精准“保护合法、打击非法”,为在法治轨道上捍卫国家安全提供了强大保障。

以大力度开展全民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汇聚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始终将加强国家安全教育作为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工程,设立“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连续9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宣传教育活动,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的意见》,加快构建国家安全教育制度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推动宣传教育形式多样化、载体多元化,落实国家安全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军营、进网络,有效营造国家安全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浓厚氛围,夯实了维护国家安全的政治基础、社会基础、民心基础。

 绥芬河国家安全教育展馆面积约1100平方米,由序厅、总体国家安全观、无名丰碑、周恩来展区等8个部分组成,展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党的隐蔽战线光辉历史、当前斗争形势等内容。李大钊、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在绥芬河出入境苏联时曾秘密下榻于此。作为早期红色秘密国际通道、秘密交通线掩护站点,展馆建筑如今成为珍贵的红色革命历史遗址。图为2023年8月15日,大学生在展馆内参观学习。 国安宣工作室供图

以大胸怀推进国际共同安全,彰显全球安全治理的大国担当。推动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应对全球性风险和挑战提供中国智慧,以中国方案促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推动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引领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

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引领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伟大变革,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总体国家安全观创立者的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恢弘气魄、远见卓识、雄韬伟略。实践充分证明,“两个确立”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学深悟透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三、准确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大要求

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系统思维和方法,凸显了坚持人民至上、问题导向、系统观念等科学方法,是经过实践检验、富有实践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要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把握其重大要求。

全体系构建,加强国家安全各方面体系建设。体系对抗是当前国家安全斗争的基本特点,国际博弈体现为国家发展和安全的一体化竞争,谁能从顶层设计上统筹资源打好总体战、最大程度实现国家实力的系统整合,谁才能赢得斗争主动。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等,构建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切实把体制优势转化为实战效能。

全领域防控,有力化解国家安全各领域风险。今天,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国家安全面临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要树牢大安全理念,把一切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风险纳入视线,既加强政治、经济、军事、国土等传统安全,又防控好生物、数据、人工智能等非传统安全风险,防止“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发生,实现各领域安全统筹治理、共同巩固。

全方位统筹,加强境内境外和网上网下布局。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更加突出,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之间的关联增强、传导加快。要加强境内境外布局,对内打击渗透破坏,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对外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推进国际共同安全;加强网上网下布局,完善网络空间管理体制,提升风险感知预警和防护能力,全方位筑牢国家安全风险防范屏障。

全手段运用,用好维护国家安全各种力量。新形势下国家安全风险点多面广,各类风险瞬变性、混合性、放大性特征更加突出,倒灌效应、合流效应、叠加效应、联动效应、放大效应、诱导效应更加明显,只有综合运用一切可用手段防控处置,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要推进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手段方式变革,统筹运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司法、教育、科技等各种手段,更加注重协同高效、法治思维、科技赋能、基层基础,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推动国家安全工作向事先预警、快速反应、主动塑造转变。

全社会动员,打好维护国家安全人民战争。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国家安全工作归根结底是保障人民利益,做好国家安全工作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共同来完成”。要始终把人民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力量,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径,构筑起维护国家安全的铜墙铁壁。

四、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主要任务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维护国家安全面临许多风险挑战。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立足国家安全机关职责,聚焦重大突出风险,全力开展反颠覆、反霸权、反分裂、反恐怖、反间谍斗争,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反颠覆:切实维护政治安全。维护国家政权安全,严厉打击境外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毫不动摇地捍卫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维护制度安全,高度警惕反华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坚定不移同各种诋毁破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作斗争。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抵御和防范宗教极端主义渗透,严防各类风险向政治安全领域传导。

反霸权:坚决反制外部遏制打压。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机制,坚定捍卫国家核心利益。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推动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牢牢掌握发展和安全的主动权。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反对保护主义,反对“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反对单边制裁、极限施压,坚定维护世界和平、捍卫公平正义。

 2024年3月23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条例》正式刊宪实施。图为当天市民游客在香港金紫荆广场参观游览。 中新社记者 侯宇/摄

反分裂: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巩固拓展反分裂反干涉斗争成果,坚决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坚决同“倚美谋独”、“以台制华”的行径作斗争。支持壮大爱国统一力量,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出贡献。

反恐怖:严防境内外恐袭风险。严打境内暴恐活动,坚持凡“恐”必打、露头就打、依法严惩,持续巩固拓展反恐怖斗争良好态势,守住境内不发生暴恐案事件的底线。应对境外恐袭威胁,围绕海外利益集中地区,加强恐袭风险预警,强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切实维护海外公民、机构、项目安全。深化反恐国际合作,健全反恐情报配合、资金监管、执法合作、司法协助等机制,推动关口前移,强化源头治理,推动反恐态势不断向更好方向发展。

反间谍:维护国家战略利益和核心秘密安全。组织斗争攻势,深入开展反间谍专项行动,做到打的一手更狠、防的一手更严、反制的一手更有力。创新斗争格局,完善反间谍工作协调机制,突出国之重器等保卫重点,织密反间谍安全防范“立体网”,有效打击各类间谍窃密活动。壮大斗争力量,坚持专群结合,加强12339等反间谍线索举报平台建设,强化各部门反间防谍主体责任,筑牢保卫国家秘密安全的钢铁长城。

五、强化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保障

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在新征程上维护国家安全,要充分发挥政治优势、体制优势,提高站位、统筹推进、加强保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

加强政治保障。把握政治方向,把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政治要求、工作需求、精神追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发挥政治优势,加强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负责制,依托各级党组织充分调动各部门各地方积极性主动性。凝聚政治力量,发挥党员干部先锋队作用,推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自觉投身国家安全实践、形成强大合力。

加强体制保障。创建实战体制,打造一体化指挥平台、专业化保障支柱、体系化实战团队,推动重塑指挥体系、重构支撑力量、重组作战单元,全面释放体制效力战力合力。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垂直管理向扁平化转变、工作管理向板块化转变、功能管理向实战化转变、手段管理向网数智化转变、队伍管理向红专化转变,加快构建现代化国家安全工作体系和能力。

加强法治保障。完善国内法治,强化新型安全风险防范的法治保障,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工作实战化专业化规范化建设,加快构建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并进的法治布局。完善涉外法治,加强重点领域涉外法治研究,建设系统完备的涉外法律体系,增强涉外执法司法效能,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手段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水平。

加强科技保障。做强网络化,打造网络尖端技术,全方位提升依托网络技术开展国家安全斗争的能力。做优数据化,汇聚海量算料、善用强大算力、创新先进算法,促进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升。做快智能化,开展前瞻研究和战略布局,加快实施智能化发展战略,创新推广“虚拟银行”机制,推进技术交流共享,以科技赋能增效助推业务成效提升。

加强宣传保障。抓住“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1·10”人民警察节等重要节点,深入开展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加强全民国家安全宣传,不断巩固拓展维护国家安全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抓实宣传内容,以创新形式生动讲好国家安全故事,使广大群众更好了解国家安全战线的“神秘”工作、“神奇”魅力、神圣使命。抓好平台建设,建好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打造理论宣介、普法教育、信息发布阵地,唱响维护国家安全主旋律。

加强队伍保障。筑牢绝对忠诚,牢记“坚定纯洁、让党放心、甘于奉献、能拼善赢”总要求,增强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提升能力素养,引导广大干部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斗争磨炼、自律修炼,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斗争本领。全面从严管党治警,健全完善一体推进“三不腐”的监督布局,紧盯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努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新时代国安铁军。

来源:www.qstheory.cn ,2024-04-15

作者:陈一新,国家安全部党委书记、部长

 

习近平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重庆考察时强调,重庆要对标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和党中央赋予的使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在发挥“三个作用”上展现更大作为,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

4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和市长胡衡华陪同下,深入物流园区、城市社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等进行考察调研。

22日下午,习近平首先考察了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他来到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运营调度中心,听取新通道建设情况汇报。习近平强调,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对于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各有关方面要齐心协力,把这一标志性项目建设好、运营好,带动西部和内陆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物流园区要积极运用先进技术,不断创新联运模式,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在建设现代物流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随后,习近平来到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听取货物集散、运输路径、运营成本和效益等介绍,同货车司机、列车司机、装卸工人、场站管理人员等亲切交流,询问他们的工作强度、劳动保护、节假日休息和收入情况。习近平说,大家在物流一线,也是在对外开放一线,通过你们的辛勤劳动,很多商品跨越山海、走向世界,你们的工作很有意义。推动西部大开放、促进西部大开发,物流很重要,大家要继续努力,不断创造新的业绩,作出新的贡献。

习近平还听取了重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情况汇报,参观了重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成果展示。习近平表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重庆、四川两地要紧密合作,不断提升发展能级,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支柱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重庆的制造业有自身的结构特点、有相应的优势,希望重庆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扬优势、补短板,抓当前、谋未来,坚定不移、久久为功,奋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是一个老小区,2022年初启动更新改造项目并纳入全国有关试点。习近平来到这里,察看小区改造和便民服务情况,听取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为基层减负情况介绍。他还走进社区食堂,同正在就餐的群众亲切交流,鼓励社区食堂实现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指出,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一个重点,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既要保留历史记忆和特色风貌,又要解决居民关切的实际问题。要总结推广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更好惠及广大社区居民。城市治理的很多工作要靠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和社区这个平台去落实,要厘清城市社区职责事项,继续推动资源下沉、完善服务设施,强化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提高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

离开时,社区居民纷纷围拢过来欢送总书记。习近平对大家说,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能为解决民生问题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每年办一些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3日上午,习近平考察了重庆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听取当地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等情况汇报,观看系统应用演示。习近平指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强化数字赋能、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要科学规划建设大数据平台和网络系统,强化联合指挥和各方协同,切实提高执行力。城市治理涉及方方面面,首要的是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做好预案、精准管控、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各类事态,确保城市安全有序运行。希望你们不断探索,积累新的经验。

24日上午,习近平听取了重庆市委和市政府工作汇报,对重庆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

习近平指出,重庆制造业基础较好,科教人才资源丰富,要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更好发挥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作用。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习近平强调,重庆要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一手抓深化国企改革、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企业,一手抓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习近平指出,重庆是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构建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建立健全“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扎实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有效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习近平强调,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要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积极推进以县(区)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序引导、依法规范城市工商资本和科技、人才下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抓牢抓实粮食生产,依山就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开展乡村建设,聚焦现阶段农民群众需求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重点实事,抓一件成一件,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习近平指出,要毫不放松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增强政治能力、提高工作水平,真抓实干、积极进取、担当作为。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创造良好条件。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真正把纪律规矩转化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一以贯之反对和惩治腐败,不断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蔡奇陪同考察。李干杰、何立峰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考察。

 

稿件来源: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7209282409195454&wfr=spider&for=pc 2024-4-24

作者:新华网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

西部大开发座谈会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3日下午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蔡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出席座谈会。

座谈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马兴瑞先后发言,就推动西部大开发汇报工作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参加座谈会的其他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主要负责同志提交了书面发言。

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党中央对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作出部署5年来,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取得重大成效,高质量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开放型经济格局加快构建,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观,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同时要看到,西部地区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要切实研究解决。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加快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养引进用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深化东中西部科技创新合作,建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提质、增效,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品精深加工度。促进中央企业与西部地区融合发展。把旅游等服务业打造成区域支柱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形成地区发展新动能。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加快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强化生态资源保护,加强森林草原防灭火能力建设,深化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节能降碳改造,有序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提高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大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推动沿线地区开发开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完善沿边地区各类产业园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布局,推动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加主动服务对接区域重大战略,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创新东中西部开放平台对接机制,深化与东中部、东北地区务实合作。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能源资源等重点领域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做大做强一批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加强管网互联互通,提升“西电东送”能力。加强矿产资源规划管控和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利用,加快形成一批国家级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基地。提高水资源安全保障水平。创新跨地区产业协作和优化布局机制,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培育城市群,发展壮大一批省域副中心城市,促进城市间基础设施联通、公共服务共享。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力度,建立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促进农民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进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扛好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责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贡献。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积极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基层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实现扫黑除恶常态化,保持基层稳定、群众平安。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民族地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紧贴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兜牢民生底线,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面准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快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持续治理非法宗教活动。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加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展边境旅游等产业,努力实现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

习近平最后强调,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中央有关部门要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西部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主体责任,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深化对口支援、定点帮扶。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抓好党纪学习教育,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完善决策机制,重大政策特别是涉民生政策出台前要进行充分论证和风险评估,实施中出现问题要及时调查、果断处置。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立健全考核激励制度,关心关爱基层干部特别是条件艰苦地区干部,激励干部锐意进取、大胆开拓、担当作为。

李强在讲话中表示,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既从大处着眼,将西部大开发放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定位思考、统筹推进;也从细处着手,根据各地禀赋条件、发展潜力等差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要立足特色优势,培育更多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增长带,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升特殊类型地区发展能力,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主动对接国内其他区域战略,积极融入国际循环,增强西部发展动力活力。

丁薛祥在讲话中表示,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推动西部大开发不断迈上新台阶。承担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重大使命,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李干杰、何立峰、吴政隆、穆虹、姜信治出席座谈会,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地方、有关企业负责同志参加座谈会。

 

稿件来源: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7128407772695134&wfr=spider&for=pc 2024-04-23 

作者:新华网 

 

强化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支撑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是战略性支撑。

“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这是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方向指引。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这是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才工作摆在治国理政大局关键位置,新时代新征程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万马奔腾,呈现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浩大气象。

(一)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1983年3月,河北正定。

“在农村的家属户口优先转吃商品粮”“过去犯过错误已经改正的”“允许研究项目失败”……面对发展的人才短板,习近平同志制定“人才九条”,字里行间皆是破冰。

其时,干部职工尚吃60%的粗粮,却敢给引进的人才“全部细粮”,甚至“搬煤到屋、送粮到户”;干部职工每月工资几十元,人才的技术转让费却达几万元,有了利润还给提成……

求贤若渴之心、非凡用人之举,“人才九条”震动全国,历久弥新。

时光流转。“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人才的分量格外重。

“我记得你这个安徽太和的种粮能手”,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徐淙祥回信,勉励种粮大户“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

“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大农业,靠什么?”当年,习近平同志给河北农业大学正定籍的同学们写信,指出“很关键的一条就是靠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就是靠掌握这些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强调“农村迫切需要农大学生”。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新征程上,“着力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就有了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2021年6月,人民大会堂。“钢铁裁缝”艾爱国大步走上授勋台,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他颁授“七一勋章”。

“大国工匠,国家就需要你这样的人。”殷殷话语,爱才之心溢于言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批培养出来”。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正是大国工匠创造奇迹的舞台。习近平总书记肯定“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道理正在于此。

…………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人才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在我国人才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谋深虑远,要求“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专章阐述并一体部署,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人才的历史方位与战略地位愈发凸显,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更加清晰。

国之栋梁,当以国之荣光尊之。

“共和国勋章”、“七一勋章”、“八一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和“友谊勋章”五大最高荣誉,多层级、多类别、多领域的功勋荣誉表彰体系,是崇高的致敬与褒奖,更是最好的动员令。

礼贤下士、礼遇功勋,新时代重才如许,广大人才奋跃而上。

(二)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实践是人才成长的沃土。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同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进行“天地通话”,为这场对话保驾护航的80后、90后也“火”出了圈,让人们看到了年轻科技人才的力量。

后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这个细节——“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三四十岁,但都是重要岗位的担当者。”

新时代航天事业之所以成为年轻人绽放青春的舞台,关键就在于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让年轻科技人员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年轻人在基层墩一墩,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实践是大课堂,时代是大舞台。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两跳1800度高难度动作完美落地,18岁小将苏翊鸣勇夺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金牌。

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的信中,苏翊鸣这样感怀,“出生在一个伟大的国家,成长在一个最好的时代,通过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奋斗成就伟业、造就人才。

一把刮刀一把灰泥,也能登上世界最高奖台。

世界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奥林匹克”。从技工学校学生到世界冠军,00后马宏达凭借3D立体的羽毛抹灰装饰,赢下抹灰与隔墙系统项目中国首金。

技能成才、技能报国,马宏达们的奋斗表明,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能一次次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展现出强劲的内生动力、韧性、潜力,一个重要原因正在于拥有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

2023年11月,雄安新区发布“雄才十六条”。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百千万人才进雄安”静水流深。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既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部署,也为人才成长搭建了广阔平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千秋伟业,筑牢人才根基。

(三)如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于伟大时代?

“既可以在国外调动人才离岸搞创新,也可以吸引‘候鸟型人才’兼职搞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柔性引才理念,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1.6亿,0.57亿,2.5亿。这是宁夏吴忠市一家企业连续3年的销售额。跌宕起伏的背后,人才是决定因素。

当地特产亚麻籽,不过其油颜色黑、有苦味。出路在科技创新,但欠发达地区人才难得。如何破局?

2017年8月,“科技支宁”为媒,人才柔性引进。去除苦味,油色清亮,研发新品……亚麻籽油迅速打开市场,并走出国门。

企业负责人感慨:“没有科技创新,没有陈君石院士工作站,我们今天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卖油郎’。”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近年来,宁夏以“候鸟式专家”等方式,引进科创团队60多个,吸引9200多名区外创新人才。

今天,中国发展需要世界人才的参与,中国发展也为世界人才提供机遇。

伯纳德·费林加,合成世界首个人工分子马达,为我国在分子机器及智能材料领域产生世界影响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有平台、有事业……2018年,费林加等如愿获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成为首批入沪工作并拥有“五星卡”的诺奖得主。

不仅如此。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得到了“张江专项发展资金”重点项目资助,以推动智能材料基础研究及其成果转化。

持“五星卡”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创办科技企业“与中国公民享受同等待遇”,上海浦东创新“五星卡”绿色通道引得凤凰来,包括40多位诺奖得主在内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落户临港新片区。

有什么样的人才,城市就有什么样的竞争力。上海坚持海纳百川,已累计核发外国人工作许可证44万多份,来沪工作创业的留学回国人才累计超过31万人。

萨夫留别克·卡培拉别科夫,黑龙江大庆眼科医院的哈萨克斯坦籍眼科专家,20多年坚守临床一线,帮助中国眼病患者重见光明。和他一起,共有来自26个国家的50名专家,获得2023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

开放的中国,欢迎世界英才。这些外国专家为中国改革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中国也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实现着自己的人生抱负。

集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要干一番大事业,就要有这种眼界、这种魄力、这种气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全球视野、世界一流水平,千方百计引进那些能为我所用的顶尖人才,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

拥有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院院士等多个头衔的谢晓亮在基础研究领域贡献卓著,坦言“我回来,是因为这里的研究机会比美国哈佛的更好,这是主要原因”。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当时谢晓亮告诉总书记,自己已决心全职回国工作,并将带领团队吸引更多海外优秀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很好!现在我们国力增强了,要有凝心聚力办大事的自信,关键是要把最好的资源配置起来,让各类人才的智慧充分发挥”。

天时地利人和,今天的中国向心力、吸引力更大了,逐步从世界最大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主要人才回流国。

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所必然,势不可挡。

(四)如何破除人才成长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发人深省。

1982年早春,习近平同志任正定县委副书记后,登门拜访贾大山。

其时,贾大山在县文化馆工作,是文坛一颗新星。习近平同志在多方听取意见后大胆起用,打破非党人士不能担任正职的惯例,贾大山连升三级,直接当上县文化局局长。几个月下来,贾大山便把原来比较混乱的县文化系统整治得井井有条。

不拘一格用人,人才脱颖而出、挺膺担当,必能开辟新路、开创新局。

青年是常为新的,正处于创新创造力的高峰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要求“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

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后,明确将青年人才培养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今天,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占比达80%以上。

论资排辈的陈腐观念被打破,新时代的青年“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必须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破除‘四唯’现象,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

“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要求切中肯綮,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2023年11月,复旦大学成立相辉研究院,聚焦攻关前瞻性、挑战性、高价值的关键科学难题,5至10年不考核,最大限度让人才心无旁骛、自由探索。

做什么研究课题由科研人员自己说了算、人员招聘不受编制限制……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采用全新的管理机制,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在多个重大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今天给您交作业来了,作业有点难,我们完成的时间有点长。”2023年7月,南京紫金山实验室的刘韵洁院士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我们以十年磨一剑的坚持,初步攻克了一系列核心技术。”

在科学研究上,那些最高精尖的东西,往往都要下很大的功夫。科学家们有良好科研环境,才能“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成就有价值的人生”。

“实行科学技术人员分类评价制度”“减轻科学技术人员项目申报、材料报送、经费报销等方面的负担”……2021年,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通过,一系列新规进一步为科研人员保驾护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善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实行目标导向的‘军令状’制度,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

一亩地玉米,正常生长需要400立方米的水,但干旱地区难以满足,怎么办?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实施“揭榜挂帅”,中国农科院的专家赵军“揭榜”,决意研发出抗干旱品种。

类似重大攻关项目有很多,事关“卡脖子”技术难题,吸引各路英雄前来。

深圳打造引、育、留、用、服务的人才闭环生态,人才成为这座“科技创新之城”的基石;山东推动用人单位“不唯帽子唯实绩、不唯头衔唯能力”评价人才,一线工人也能获评高级职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一子落而满盘活。

“只要有志向就会有事业,只要有本事就会有舞台”,今天的中华大地,正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

“近者悦,远者来。”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无论任何领域的人才,都正迎来奋斗逐梦的最好时代。

 

稿件来源: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4/content_6946746.htm 2024-04-22

作者:人民日报 任仲平

  

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心任务。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需要我们“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引向深入,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对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中国式现代化才能行稳致远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立足自身历史方位、坚守自身文化传统和发展道路,坚定不移追求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来说,拥有一个强大的执政党,并在其领导下不断奋进于现代化道路上,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解决的根本和首要问题。

中国共产党以其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张,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以其接续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以贯之、接力推进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是源源不断地从改革创新中获得巨大动力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以其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现代化。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为什么要强调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这是因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推进社会革命的任务越艰巨,进行自我革命的责任也就越重大。管好治好这样一个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的政党,如果不坚持“全面从严”,其后果可想而知。只有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劈波斩浪、行稳致远。因此,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对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来说,是一项必须做也必须做好的“政治工程”。

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致力于解答“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标志性成果之一,就是明确“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关键在于把握好新时代党的建设目标,即“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的:“要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使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走在时代前列,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从党的建设目标出发思考和谋划全面从严治党,要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的实践,深刻认识到全面从严治党是一个系统工程,“严”体现为目的和手段相统一等。党的二十大提出“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应是一个内涵丰富、功能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动态系统。”这个体系全面系统地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的:“健全这个体系,需要我们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更加突出党的各方面建设有机衔接、联动集成、协同协调,更加突出体制机制的健全完善和法规制度的科学有效,更加突出运用治理的理念、系统的观念、辩证的思维管党治党建设党。”

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党员干部队伍基础

全面从严治党以广大党员尤其是干部队伍为主要对象。顺应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发展新要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着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在新征程上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认真考量、科学实施的着力点。

更加注重“建”的功夫,这主要解决的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动力”和“胜任力”问题。我们所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五个特征,既是中国特色,更是实践要求;既包含了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定性,更包含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艰巨性。如此任务,只有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才能胜任。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自觉锻造符合中国式现代化事业要求的能力素质和精神状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及时更新思想观念,补齐素质短板,提高履职能力,勇立时代潮头,争当事业尖兵”。

党的百余年奋斗史表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不仅需要鼓励干部个人勇于担当尽责,更需要各级党组织以鲜明态度,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积极营造有利于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经验表明,让党员干部“勇立时代潮头,争当事业尖兵”,必须着力营造有利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其中的关键在于各级党组织要对干部干事创业、成长发展担当起应有的责任。

继续做好“治”的工作,这主要解决的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警惕的“大局”和“方向性”问题。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不良风气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敌”,必须坚持以严的基调正风肃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整治“四风”为突破口,在全党树新风、育新风,全党面貌为之一新,全社会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主旋律高扬、正能量充盈,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气神与过去一段时间相比发生了跃升性变化。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实践表明,党风政风、社风民风的深刻变化来之不易,只能巩固和加强,不能放松和削弱。在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严的基调正风肃纪不动摇,自上而下、以上率下,在全党大力培育和塑造“重实干、做实功、求实效”的工作作风,让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无处藏身、无所遁形,让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集中到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泛滥,不但会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实效,也会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感知,对作风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我们党更深刻地认识到,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斗争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必须一刻不停地进行。过去我们认为,腐败问题解决不好是要亡党亡国的,这是就其危害性而言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实践中,我们党逐渐对腐败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方面看待腐败问题,进一步增强了反腐败斗争的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坚决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坚决防止领导干部成为利益集团和权势团体的代言人、代理人,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这类腐败问题,是具有严重危害的问题,是可能犯“颠覆性错误”的问题。治理这类腐败问题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关乎我们能否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能否确保我们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而这些又是关乎中国式现代化性质和方向的根本性问题。

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全面从严治党系统性成效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这就是全面从严治党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也是当前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稿件来源:2024年第4期《党建》杂志,2024-04-17

作者:黄相怀,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