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科研工作>>理论信息
理 论 信 息(2024年第五期)
发布日期:2024-08-29
字号:[ ]

 

2024年第五期)

 

中共兰州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图书馆 20247月、8

                                                          

 

     

 

1.不断开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 ………………………(2)

2.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10)

3.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17)

4. 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意蕴……………(24)

5. 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32)

6. 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39)

7. 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43)

8.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释放创新创造活力…………………………(46)

9. 写好实践续篇与时代新篇………………………………………(50)

10.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54)


不断开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的重要原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纵观我国改革发展史,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我们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深刻把握改革的内在规律,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以不断革命的精神推进改革,我们必将开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推动改革的主体力量,还是共享改革利益的主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由人民来评判改革的成效。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始终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事业一开始就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所以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推动中国经济社会蓬勃向前。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进程,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艰巨繁重,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我们就越要贯彻群众路线这一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不断凝聚起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改革成败得失归根结底要人民来评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党的根本立场是人民立场,检验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是人民利益标准。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

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只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就一定能够把广大人民群众最广泛地团结起来,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始终沿着改革的正确方向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当然要高举改革旗帜,但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能刻舟求剑、故步自封,也不能偏离方向、改旗易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这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遵循。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党的全面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政治保证。改革开放事业越是向前发展,涉及范围越广、触及利益越深,协调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难度越大,越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成败。改革不是改向,必须始终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同时要敢于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我们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保持战略定力,坚定改革方向,使改革开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3.坚持系统观念谋划改革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善于从战略上和全局上系统谋划和整体推进,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更加注重改革各个阶段的相互衔接、彼此照应,把握好改革的时、度、效,从而实现全局性的最佳实效。

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实现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应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找准关键环节,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既立足长远、统揽全局,又主次分明、精准施策。一方面,做好整体推进,通过增强全局观念,坚持全国一盘棋,努力实现系统结构最优化;另一方面,做好重点突破,找到深化改革的突破点,做到以点带面,通过局部突破带动全局发展。

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实现整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相统一。当前,改革发展任务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很多工作短时间内难有成效,必须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以至千里。一方面,必须依据所处历史现实和发展的未来需要,做出合理的远景谋划和前瞻性战略,制定改革时间表、路线图,按部就班、稳扎稳打实现各项改革目标;另一方面,持续发扬钉钉子精神,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保证改革政策的连贯性,在接续奋斗中不断深化改革。

把握好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实现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相统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遵循改革的一般规律,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各环节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做到统筹考虑、全面论证、科学决策,更加注重各领域之间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同时,尊重各地区、各领域的特殊性,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在实践中开创新路。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把特殊性的经验进行提炼总结,上升为一般性的规律,用于指导顶层设计,再把顶层设计的理念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检验、丰富和发展,使改革不断推进、不断深化、不断完善。

4.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推进改革

改革的实质是通过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理论品格和科学社会主义革命性根本特征,决定着社会主义必然是一个不断改革的历史过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相统一,不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立足于革命性的实践,把人类解放的崇高价值性和科学真理性有机统一起来,确立了共产主义运动的革命性和历史性。在马克思主义那里,共产主义除了是对理想社会的一种科学展望之外,更重要的还是一种革命性实践运动。共产主义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人类解放也是一个不断革命的历史过程,二者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社会主义作为人类解放的历史过程,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必须随着时代变迁不断改变其具体制度安排和实践形式,通过不断改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历史性实践。正如恩格斯在致奥托·冯·伯尼克的信中所指出的:“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一大区别,就在于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把社会主义看作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实践过程。”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发扬彻底的革命精神,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不迷信、不封闭、不僵化、不教条,始终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没有“钉钉子”的钻劲,没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思想观念的障碍、利益固化的藩篱就很难突破。只有锲而不舍,敢于动真碰硬,敢于向自己开刀,才能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以积极主动精神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我们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推进改革,以滴水穿石的精神抓好落实,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澎湃动力。

 

来源:《光明日报》,2024-08-21

作者:董振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内容提要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深刻揭示了我国改革开放成功推进的根本原因,指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排在首位的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深刻揭示了我国改革开放成功推进的根本原因,指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贯彻这一重大原则,就要深刻认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联系,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对改革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从理论逻辑看,党的领导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在建立和建设新社会、领导社会革命的进程中,必须形成统一的步伐、一致的行动,掌握对各种社会力量、社会资源、社会活动的领导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将改革进行到底,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从历史逻辑看,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对改革开放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总结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第一条就是“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才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从实践逻辑看,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实践证明,改革必定要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制度体系的变革,必定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要确保改革立场不移、方向不偏,始终朝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始终把牢价值取向,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根本保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处于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位置,始终是我们各项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要深刻把握党的全面领导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正确方向。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必须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个大是大非的重大原则性问题上头脑十分清醒、立场十分坚定。

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领域的广泛性、触及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进行伟大斗争形势的复杂性,都要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要充分发挥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最大政治优势,加强对改革的整体谋划、系统布局,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统筹部署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领域改革形成合力,统筹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

凝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强大力量。在改革中,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相互激荡,各种矛盾和风险隐患相互交织,能否打破利益固化藩篱、凝聚改革共识、汇聚改革力量直接关系改革成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可以充分发挥党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动员和组织全党和全社会的力量推进改革,凝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力量和智慧,形成改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共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

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

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就要推动党的全面领导在职能配置上更加科学合理、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备完善、在运行管理上更加高效,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首先要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特别是要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经过长期探索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改革创新,党中央加强对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已经形成一整套有效领导改革的体制机制,如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定期研究分析经济社会形势、决定重大事项,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负责改革领域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等等。这些体制机制符合实际、行之有效,需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长期坚持并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党中央及有关部门建立完善了任务分工、督促检查、情况通报、监督问责等一系列制度,再加上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能够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得到全程无缝落实。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局部服从整体、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切实履行对职责范围内改革的领导责任,严格执行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确保党中央令行禁止。改革创新最大的活力蕴藏在基层和群众中间,要尊重和发挥地方、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在保证党中央令行禁止前提下,鼓励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改革设计中来,使改革更接地气,增强群众获得感、认同度。要围绕解决突出矛盾设置改革议题,优化重点改革方案生成机制,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

营造有利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党内政治生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用人导向,引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全面提高现代化建设能力。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探索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有效途径,把党中央关于改革的决策部署贯彻好落实好,把各领域广大群众组织凝聚好。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努力营造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和良好的改革环境。

 

来源:《人民日报》,2024-08-05

作者:张忠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

  

6月2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并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贯彻的系列原则,其中包括: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深刻把握这一原则,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就强调,“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2018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在2019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指出,相比过去,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新时代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党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中国70年制度建设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深刻阐释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并系统阐明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制度自信;同时,对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等13个方面的制度作出战略部署。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并非已经完美无缺了。具有显著优势的这些方面的制度,也还是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

党的二十大确立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锚定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2.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

新时代制度建设分量之所以更重,是因为新时代改革开放面对的更多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进入新时代,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因此必须在全面系统研究问题、掌握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务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能够系统集成、协同高效。

全面深化改革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涉及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我们要在基本确定主要改革举措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的耦合性,深入论证改革举措的可行性,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围绕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全面、深入剖析形式主义的存在根源,从理顺经济建设中心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关系、调动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积极性等角度建构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

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必须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实现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关键。同时,要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坚持用改革精神管党治党,处理好坚持党的领导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关系,使党的领导始终顺应规律、顺应时代、顺应民意,既指引方向和道路,又增添动力和活力。

3.全面深化改革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

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甚至产生负作用。先破后立、先立后破,各有道理,关键要看对象、看实际情况。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强调先立后破,是基于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的深刻洞察所做出的高瞻远瞩的方法论指引。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我们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同时又需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既要统筹又要试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指出,回顾这些年改革工作,“这是一场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我们始终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不断健全制度框架,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我们始终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不断健全制度框架,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进一步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

筑牢根本制度。根本制度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内容和根本特征。如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绝对不能有丝毫动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保证党领导人民依法有效治理国家。我们党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新征程上,必须以坚定的制度自信进一步筑牢根本制度,充分发挥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顶层决定性、全域覆盖性、全局指导性作用。

完善基本制度。我们党已经明确的基本制度包括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等。基本制度是党在70多年的执政实践中艰难探索创新而奠定的治国理政的主要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形成了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制度优势。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党的二十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表述调整为: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基本经济制度。新征程上,要坚持和完善基本制度,不断拓展改革的广度和深度。

创新重要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各个方面的重要制度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坚持和巩固、完善和发展、遵守和执行的明确要求。这些重要制度上接国家治理之顶层,下连社会生产生活方方面面之基层。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中心任务的明确聚焦,还存在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必须予以坚决破除。新征程上,必须创新重要制度,以最大力度、最高标准坚决改革创新,推动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来源:《光明日报》,2024-07-18

作者:郭强,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

 

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意蕴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的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蕴。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然要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意蕴,就要深入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齐心协力抓好《决定》的贯彻落实,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确立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中央确定全会主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许多复杂矛盾和问题,必须克服种种困难和阻力,需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地相适应。另一方面,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包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内的党和国家一切重大战略部署,都必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来谋划和展开。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就抓住了事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意义十分重大。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新征程上,我们要积极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人民群众新期待,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源泉。聚焦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锚定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切实提升改革的精准性、针对性、实效性,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把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甚至产生负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原则。“六个坚持”重大原则,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必须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严格遵循、长期坚持。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行稳致远、取得实效,就必须始终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十分繁重,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突显了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领导的极端重要性。要统一全党全国人民思想、坚定改革信心,必须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的根本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民立场就在于通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是坚持守正创新。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同时要敢于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四是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不仅要出实招解决问题,更要把治理经验转化为可以施之长远的制度,进一步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推动构建更加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五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六是坚持系统观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作出系统部署,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提出了多项重要改革举措,都是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内容,其中有的是对过去改革举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据实践需要和试点探索新提出的改革举措。全会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这既是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战略部署的鲜明体现,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路线图。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的系统部署,为未来改革应该如何落子、布局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重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统筹谋划好教育科技人才、政治、法治、文化、社会、生态、国家安全和党的建设领域的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重点部署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这些重大举措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体现,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各层面。值得关注的是,全会对教育科技人才、法治、国家安全等领域的改革作出新的部署。《决定》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内容中明确,“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内容中提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中强调,“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我们要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坚持系统观念、运用系统思维,既要把握守正的部分,把握贯穿始终的要求与举措,也要紧跟创新变化的部分,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的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的耦合性,深入论证改革举措的可行性,使各项重大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坚持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

《决定》强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我们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艰难险阻,改革才能保持正确方向、坚强定力、强大合力,才能行稳致远、取得成功。

落实《决定》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要切实抓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和现代化建设能力。要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确保党中央令行禁止。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要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切实改进作风,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以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来源:《解放军报》,2024-07-31

作者:洪向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成就证明,改革开放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数十年来,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正是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推动世界共同繁荣发展。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对外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系,深化了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也标志着中国将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更高水平的开放成就,进一步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在当今世界舞台上,国际社会不仅看到了开放的中国所展现的自信自强与责任担当,也感受到了中国开放给世界带来的互惠互利与共同发展。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开放的中国,才会成为现代化的中国。”“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开放是全球化背景下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科技进步、增进人文交流的关键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不断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不仅在过去数十年间显著增长,而且已经连续7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对外投资连续11年稳居世界前三,资金流向覆盖全球155个国家和地区。面对当前全球经济新形势新挑战,也唯有坚持扩大开放,才能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影响力和主动权,推进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

另一方面,开放是中国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进程、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路径。通过对外开放,中国国内经济活动同世界市场及高效率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作规则实现对接,促进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通过对外开放,中国融入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实现中国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全球经济稳定和繁荣作出贡献。中国通过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加强与相关地区和国家的互联互通,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共同发展,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搭建广阔舞台,有效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通过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中国与世界各国一道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等全球性挑战,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国增进与其他国家的相互理解和友好往来,助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开放极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加深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将中国式现代化置于世界现代化的宏阔背景下,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贡献中国力量。

高水平对外开放彰显胸怀天下的负责任大国担当

当今世界,百年大变局加速演进,大国竞争与博弈加剧,地区动荡与局部冲突不断,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明显上升,个别国家“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单边制裁、极限施压等行为嚣张不止,全球发展风险与挑战复杂严峻,破解和平赤字与发展赤字的任务变得更加紧迫。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向世界重申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不仅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指明前进路径,也给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稳定性与确定性,为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繁荣注入强大动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中国人民从人类根本利益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出发,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成功走出了一条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中国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也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历史和实践都充分证明,中国越发展越开放,越开放越发展。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也不会动摇。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在全球经济长期低迷形势下,正是开放的中国提振了全球发展信心,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及其巨大的韧性和潜力,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提供了强大动能。中国已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22个自贸协定,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上保持在30%左右,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中国也将持续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释放庞大市场的新动能新优势,为世界经济韧性的增强与复苏进程的加快展现大国担当。

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改革开放是中国与世界的“双向奔赴”,也是中国与国际社会的相互成就和共同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本质上是与世界互利共赢的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既用好全球市场和资源发展自己,又推动世界共同发展。”要以更大的开放拥抱发展机遇,以更好的合作谋求互利共赢。中国发展将向世界各国释放源源不断的红利,因而始终是世界发展的重要机遇。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各国间的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利于以自身开放推动世界共同开放,共同把全球市场的蛋糕做大、把全球共享的机制做实、把全球合作的方式做活。高水平对外开放与世界互利共赢,体现在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举措,推动扩大世界开放合作共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消除贸易、投资、技术壁垒,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为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共同发展与普遍繁荣的世界作出中国贡献。

当今世界,动荡变革的特征明显,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人类历史处于十字路口。是推进经济全球化还是放任逆全球化泛起、是促进开放合作还是走向封闭对抗、是坚持互利共赢还是固守零和博弈?这一选择关乎世界各国共同利益和人类前途命运。对此,中国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强调要坚决反对逆全球化、泛安全化,反对各种形式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坚定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破解阻碍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结构性难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这些重要主张深刻回答了经济全球化向何处去、如何促进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也表明了中国捍卫和引领经济全球化的坚定立场。

尽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但人类发展进步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世界历史曲折前进的大逻辑不会改变,国际社会命运与共的大趋势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砥砺前行的大潮流也不会改变。当今中国就是通过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坚定维护者和积极引领者。未来中国也必将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始终站在人类进步和历史正义一边,从各种时代乱象中看清经济全球化实质,从历史发展维度中把握必然规律,掌握经济全球化发展历史主动,携手国际社会共同激发经济全球化动力,推动经济全球化砥砺前行。

高水平对外开放保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更高远的战略思维、更广阔的国际空间谋划高水平开放蓝图。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中国向世界发出的对外开放的最强音,也是中国统筹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系统工程,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彰显了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心和态度。10余年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已经取得巨大成就。

对内而言,共建“一带一路”不仅让很多中西部省份迎来了实现“华丽转身”的战略机遇,而且让东部地区的开放前沿省份和发达地带与中西部开放新高地相互贯通、对接互补,有助于实现国内不同地区开放的统筹协调,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构建全国统一开放的大市场和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开放的联动效应。

对外来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有力推动了全球互联互通水平,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全球构建了广泛的朋友圈伙伴网,政策制度对接有效、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经贸合作日益深化、融资体系不断完善、人文交往日渐紧密。同时,共建“一带一路”不断加强抗疫国际合作、深化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国际合作、深化生态环境和气候治理国际合作、深化数字领域和科技创新合作,推动各共建国家实现更大互利共赢。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战略规划对接日益深化。“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不断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可见中国的对外交往更加均衡,实现了真正的“朋友遍天下”。

 

来源:《光明日报》,2024-08-18

作者:吴志成,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准确把握“七个聚焦”分领域改革目标系列谈④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凝结着党和人民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党的性质宗旨决定改革必须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也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牢牢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百余年来,我们党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世界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永远不会变。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改革的目标追求。“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新时代以来,伴随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来华出席“2017从都国际论坛”的世界领袖联盟成员时指出:“以前我们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我们要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018年,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高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生活品位,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充分表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已经成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求我们必须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做到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既要关注当前还要考虑长远,既要讲求公平还要确保效率,既要出硬招又要有温度。我们必须遵循民生事业发展客观规律,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要求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突出重点群体、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量力而行,要求把握民生工作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的特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持续增进人民福祉。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解决各种民生问题时,必须在信息收集、快速回应等方面建立高效的联动机制。要明确分工、整合资源、协同行动、形成合力,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将每项民生工作都做在人民群众的心坎上,以一件件的民生实事绘就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壮美图景。要不断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完善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机制,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深化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社会保障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要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不断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要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唯有使改革更加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才能更好造福人民群众,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来源:《解放军报》,2024-08-18

作者:王道勇,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准确把握“七个聚焦”分领域改革目标系列谈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文化领域改革的目标。这一部署体现了突出目标又兼顾各方、总分结合且一体推进的特点。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勇于开拓、稳步推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大为增强、文化自信显著提升。党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目标任务,作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部署。《决定》围绕建设文化强国作出的具体部署可谓恰逢其时。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没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文化领域的其他改革与建设就无从谈起,更会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全局。必须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持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大力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继续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

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质量完成,离不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经过十多年的艰辛探索,目前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已卓有成效,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也需要及时应对解决。《决定》将深化机制改革作为该领域改革重点,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这既有利于解决各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也与城乡融合发展的部署形成互补;提出“深化文化领域国资国企改革,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聚焦目前有关单位机构的堵点、难点与痛点,指明了未来突破的方向。

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衡量文化繁荣的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决定》明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这契合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根本宗旨,也符合当前文艺人才培养与创作机制改革的需求;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这顺应了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深入发展的大趋势;强调“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这说明随着“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蓬勃发展,亟需在体制机制上加以规范与保障。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立足新的历史起点,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使中华文化及其蕴含的价值观念走向世界,并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了解。《决定》指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重点在于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同时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此外,我们还要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保证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文化交流内容和拓展合作渠道等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来源:《解放军报》,2024-08-14

作者:王学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释放创新创造活力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其中,人才是重要的战略性支撑。

集聚高素质高水平人才、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关键在体制机制,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只有进一步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才能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牢雄厚人才基础、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坚持“四个面向”,自主培养与精选引进相结合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求我们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的同时,注重引育海外人才。《决定》提出,“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为今后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

不断提升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是人才工作、人才政策的根本之道。要立足需求驱动,创新培养模式。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略导向,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完善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参与的培养模式,健全创新人才全链条自主培养体系。要加强顶层设计,突出国家战略人才的自主培养。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同时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不断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强调人才自主培养绝不意味着自我隔绝,而是要进一步冲破观念束缚、抢抓机遇,千方百计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观念,探索更为开放灵活的全球人才资源聚集机制,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瞄准“增量”,突出人才重点,以“高精尖缺”为导向,引进更多活跃在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战略科学家,使中国成为世界人才集聚地。

坚持以用为本,完善管理与优化配置共推进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归根结底在“用”。《决定》从“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等方面突出以用为本的理念,通过破除人才使用和流动藩篱,用好用活人才,确保人才用其所长、任其所宜、用当其时、用当其位。

进一步向用人单位授权。人才怎样用好,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科学高效的人才管理体制,当务之急是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破除不敢授权、不会授权、不愿授权的制度性禁锢,让用人单位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同时,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确保用人主体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切实按法律、政策、制度、程序办事,公正开展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工作,确保授权落地落实、用人单位尽责尽力。

进一步为人才松绑和赋能。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的地方,才能集聚和涌现出高水平人才和高水平成果。完善管理的目的不是“管死”,而是要“管活”,通过“好管理”和“管理好”,最大限度彰显人才价值。要最大限度赋予领军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建立健全责任制和军令状制度,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树立激励创新、主动作为、宽容失败的鲜明导向,更好激励人才干事创业。更大力度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让人才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进一步推动人才有序高效流动。用好用活各类人才,重在“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提高岗位匹配度和适用率,把合适的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完善开放、流动、竞争、协同的灵活用人机制,推动形成以岗位职责为依据、以绩效考核为标尺的管理体制,实现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畅通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促进城乡、区域、领域、行业之间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坚持正确导向,科学评价与有效激励同着力

激励机制对人才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人才的有效激励离不开构建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决定》提出,“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只有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才能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构建创新人才自由涌现、脱颖而出的人才创新生态体系。

着力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一方面,要树立人才评价的正确导向。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基础前沿研究突出原创导向,社会公益性研究突出需求导向,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评价突出市场导向。科学设置人才评价周期,基础研究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重点推行聘期评价、长周期评价,消除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风气,遵循人才成长与发展规律,避免简单以静态评价结果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真正形成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氛围。另一方面,要完善并全面推进分类评价机制。按照不同类型人才成长发展规律和不同领域、不同岗位职责要求,探索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回答不同门类、不同性质的人才评价“谁来评”“怎么评”“评什么”“怎么用”等基础性问题,避免对各类人才“一把尺子量到底”。

着力强化灵活适当的人才激励机制。要进一步加大对领军人才、重点人才的激励力度。加大对基础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力度,聚焦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在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上向关键核心领域科研人员、高层次人才、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团队和优秀青年人才倾斜,激励其甘坐“冷板凳”,潜心开展科研。同时,进一步精简优化人才帽子,整合各类人才计划,克服以“帽”取人、按“帽”分配资源的弊端。

 

来源:《光明日报》,2024-08-04

作者: 王艺潼,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写好实践续篇与时代新篇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国内外环境发生的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面对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全面深化改革。2013年11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波澜壮阔、气势如虹的全面深化改革由此开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国防和军队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部署,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实践充分证明,全面深化改革有力解决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问题,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特别要看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动态过程,必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我们还需要不断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进行总动员、总部署。从“全面深化改革”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六个紧紧围绕”到“七个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体现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必将续写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  

改革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休戚相关。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应当看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以改革创新推动事业发展。党的二十大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要把这些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着力抓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谋划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必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比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战略部署;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战略部署;强调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对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作出战略部署;等等。由此可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我们要写好这一时代新篇,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写好实践续篇与时代新篇,关键是要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改革任务落实,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来源:《人民日报理论》,2024-08-22

作者: 胡敏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其中包括“坚持系统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系统观念,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坚持系统观念”这个重大原则,强化系统集成,加强对改革整体谋划、系统布局,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协同高效。  

坚持系统观念是改革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坚持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强调坚持用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统筹兼顾的观点观察事物,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坚持系统观念,才能把握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以全局观念谋划各项改革举措之间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才能更好注重系统集成,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和工作方法。  

新时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坚持系统观念得到了充分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涉及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我们高度重视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强调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全面深化改革。对涉及面广的改革,我们既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牛鼻子”,重点突破、攻坚克难,同时又推进配套改革,形成各项相关改革协同推进的合力,消除各项改革措施相互牵扯甚至相互抵触的问题。  

坚持系统观念贯穿于我们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过程。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我们党始终坚持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坚持系统观念,把深化改革攻坚同促进制度集成结合起来,聚焦基础性和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加强制度创新联动和衔接配套,不断健全制度框架,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提升改革综合效能。  

坚持系统观念,离不开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改革进入深水区,涉及问题之多、领域之广、矛盾之深前所未有。只有始终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增强各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改革方向目标清晰、战略部署明确、方法路径高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自上而下形成党中央领导改革工作体制机制。正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各项改革工作,注重把握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统筹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统筹改革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一些重大关系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各种矛盾更为错综复杂,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系统集成,加强对改革整体谋划、系统布局,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协同高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这些重大关系,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处理好经济和社会的关系。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保持稳定并不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处理好经济和社会的关系,既要始终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又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讲辩证法、两点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效率和公平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效率的提高要以公平为前提,公平要建立在效率的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就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同时不断提升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  

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良好的社会秩序是社会活力迸发的前提和保障,社会活力的迸发则会进一步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中国式现代化应当而且能够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要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同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创新创造的活力充分涌流、竞相迸发,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创造安定有序又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  

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之两翼,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只有二者同步推进,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重点领域安全。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坚持系统观念,抓好改革落实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坚持系统观念提出的新要求,齐心协力抓好改革落实,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在总目标引领下统筹部署、分领域推进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提出“六个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提出“七个聚焦”,增加了安全领域,对各领域目标要求也与时俱进作了丰富和完善。这些目标要求都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七个聚焦”既抓住根本、突出重点,又坚持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将改革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对改革进行整体谋划、系统布局。我们要全面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既准确领会每个“聚焦”的鲜明指向和丰富内涵,又对照总目标把握好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确保各领域改革相互促进、协同配合,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的现象。  

把坚持系统观念贯穿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注意把握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来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因此,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抓好改革落实,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阔视野下,坚持系统观念,把各项重大改革举措的落实统一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系统工程。比如,《决定》围绕教育、科技、人才这个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围绕城乡融合发展这个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提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围绕开放这个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提出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围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个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提出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围绕法治这个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等。

坚持系统观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深刻把握各项重大改革举措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关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增强各方面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

 

来源:《中国政治经济学智库》,2024-08-16

作者: 顾海良,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